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水注,病名。腎虛受邪,不能通傳水液,致水氣外散內漬,身體虛腫,腹內鼓脹。為九注之一。出《諸病源候論.水注候》:「人腎虛受邪,不能通傳水液故也。腎與膀胱合,俱主水,膀胱為津液之府,腎氣下通於陰,若腎氣平和,則能通傳水液,若虛則不能通傳,脾與胃合,俱主土,胃為水谷之海,脾候身之肌肉,土性本克水,今腎不能通傳則水氣盛溢,致令脾胃翻弱不能克水,故水氣流散四肢,內漬五藏,令人身體虛腫,腹內鼓脹,淹滯積久,乍瘥乍甚,故謂之水注。」
水注的病因是腎虛,腎虛不能通傳水液,導致水液停滯在體內,引起水腫。水注的症狀是身體虛腫,腹內鼓脹,水腫的部位多見於下肢,水腫的程度輕重不一,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。水注的治療方法是補腎利水,常用中藥有知母、黃柏、澤瀉、茯苓、白朮等。
水注的預防方法是平時要注意飲食,避免吃過多的鹽分和糖分,多吃蔬菜和水果,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水注是一種常見的腎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如果出現水腫的症狀,要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