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注
病名。此症主要因腎氣虛弱,受邪氣侵襲,致使水液代謝失常,無法正常輸佈與排泄。水氣內外泛溢,散於肌表,浸漬臟腑,故見身體虛浮腫脹、腹內鼓脹等症。屬「九注」之一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水注候》。
病因病機
腎為水臟,主司水液代謝,與膀胱相表裡,共司津液之氣化。若腎氣充盛,則水液可正常通調;若腎氣虛衰,外邪乘虛而入,水液氣化失職,便會停聚泛溢。脾胃屬土,本可制水,然水勢過盛,反致脾土受困,運化無力,難以制約水濕。水濕不得疏泄,流溢四肢,浸淫五臟,遂發為水注之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可見周身浮腫,按之凹陷,尤以四肢為甚;腹脹如鼓,叩之呈濁音;病勢纏綿,時輕時重,反覆難癒。
相關理論延伸
-
水液代謝與臟腑關係
- 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腎者,胃之關也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。」強調腎氣在水液運化中的關鍵作用。
- 三焦為「決瀆之官」,水注之形成亦與三焦氣化失常相關,水濕停滯三焦,則升降失司。
-
與其他水腫證候的辨析
- 水注屬「九注」之一,與「風水」「石水」等水腫病機有別,其特點在於病勢遷延,虛實夾雜,多因腎虛為本,水濕泛溢為標。
- 《金匱要略》分水腫為「腰以上腫」與「腰以下腫」,水注之腫多起於下焦,漸及全身,與脾腎陽虛相關。
古籍參考
- 《諸病源候論》詳述水注為「淹滯積久,乍瘥乍甚」,點明其病程纏綿之特徵。
- 《醫宗金鑒》論水腫時提及:「水病之因,不外脾、肺、腎三經」,可與水注病機互參。
水注一證,體現中醫「臟腑氣化失調致水濕停聚」的核心觀念,後世醫家論治水腫時,亦多從補腎健脾、溫陽利水著手,如真武湯、實脾飲等方,均藴含調理腎脾以制水之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