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恣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恣瀉

水恣瀉,又稱水恣,是中醫病名,指因膈熱口渴,恣意飲水過多而導致的泄瀉病症。本病主要由於上焦膈部有熱,患者自覺口渴難耐,因而大量飲水,然水液未能被脾胃正常運化,反因飲水過多而下迫於腸,遂致泄瀉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之病因,關鍵在於膈熱引飲,屬於中醫「熱泄」範疇。上焦膈間有熱邪蘊結,耗傷津液,故患者自覺口渴,急欲飲水以自救。然因胃經本身無熱,脾胃運化之力不足以承載大量水液,導致水濕內停,滲入腸道,形成泄瀉。

《脈因證治·洩》云:「水恣洩,乃大引飲,是熱在膈上,水多入下,胃經無熱。」明確指出本病特點為上熱口渴,脾胃卻無實熱,飲入之水未能被氣化輸布,反因過量而下行成泄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口渴多飲:患者自覺口乾舌燥,飲水量大增,甚至飲不解渴。
  2. 泄瀉頻作:水液未經充分吸收即下趨腸道,瀉下如水,或夾不消化食物。
  3. 腹脹不適:因水停中焦,氣機受阻,可伴隨輕度腹脹,但無明顯腹痛。
  4. 小便短少:因水液偏走腸道,小便量可能相對減少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需與濕熱泄瀉脾虛泄瀉等相鑑別:
    • 濕熱泄瀉多見大便黏滯不爽,肛門灼熱,舌苔黃膩;
    • 脾虛泄瀉則多見納呆、神疲、便溏反覆,舌淡苔白。
  • 水恣瀉之特徵為大渴引飲,瀉下清稀,而無明顯熱象或虛象

治療原則

本證治療當以清膈熱、助脾運為主,使水液得以正常輸布,而非直趨腸道。

參考方藥

  1.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:

    • 組成: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。
    • 功效:利水滲濕,溫陽化氣,適用於水濕內停之泄瀉。
    • 若兼有熱象,可加黃芩、梔子以清上焦之熱。
  2. 清膈飲子(經驗方):

    • 組成:石膏、知母、陳皮、茯苓、澤瀉、白朮等。
    • 功效:清熱生津,健脾利濕,適用於膈熱口渴伴水泄者。

針灸療法

可選取中脘、足三里、陰陵泉等穴,以健脾化濕;配合內庭、合谷清解上焦之熱,使津液得以正常輸布。

古籍記載

除《脈因證治》外,《雜病源流犀燭·泄瀉源流》亦有類似記載,指出「飲多泄者,膈熱口渴,水下即泄」,與水恣瀉病症相符。

現代中醫觀點

現代中醫認為,本病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「滲透性腹瀉」,因短時間攝入過量水分,超出小腸吸收能力,導致水液直接進入結腸而形成腹瀉。治療上仍宗中醫辨證思路,以調整水液代謝為要,不可一味止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