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思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思郁(中醫病證名)
定義與病因
「思郁」為中醫情志病證之一,屬「七情郁證」範疇,指因過度思慮或憂愁不解,導致氣機鬱滯不通而產生的病症。據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所述:「思則氣結,結於心而傷於脾也。」中醫認為,思慮過度易使脾氣壅滯,心脾兩臟受損,初起可見氣機不暢,久則波及五臟,衍生多重病變。
病機與傳變
思郁的核心病機為「氣結」,首傷脾土,因脾主運化,思慮過甚則脾失健運,氣滯中焦。其病理傳變可分為:
- 上焦影響:氣結化火,上灼肺金,可致咳嗽、喘促,甚則肺絡損傷而見咯血;若胃氣上逆,則發為噎膈、嘔吐。
- 下焦影響:氣鬱久及肝腎,肝失疏泄則月經紊亂(如閉經、崩漏),腎氣不固則帶下淋濁;若陰血暗耗,進一步可成虛勞羸弱之證。
證候表現
- 初期:胸悶脘痞、食欲不振、噯氣頻作,舌淡苔白膩,脈弦滑。
- 中期:兼見煩躁失眠、痰多氣逆,或腹痛便溏,脈象沉澀。
- 後期:若久郁化熱,則見口苦咽乾、顴紅盜汗;若氣結血瘀,則脅下痞塊、經閉不行。
治法與方藥
-
初期治則:以「疏調氣機、解郁和中」為主。
- 常用方:
- 和胃飲(《景岳全書》):理氣寬中,適用於脾胃氣滯。
- 沉香降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降氣解郁,治胸膈痞滿。
- 啓脾丸(《醫學入門》):健脾開郁,針對思傷脾土。
- 常用方:
-
郁久變證:需辨證論治。
- 若化火傷陰,用丹梔逍遙散疏肝清熱;
- 若痰氣交阻,選半夏厚朴湯化痰開結;
- 若血瘀經閉,投血府逐瘀湯活血通經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思郁與「七情致病」密切相關,中醫強調「怒傷肝、喜傷心、思傷脾、憂傷肺、恐傷腎」,思慮過度尤易斲傷中氣,與現代醫學「身心症」機制部分相通。
- 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:「郁證多緣志不遂」,強調情志調攝於治療關鍵,可輔以針灸(如取穴內關、太衝)或導引法(如八段錦「調理脾胃須單舉」一式)以助氣機周流。
文獻溯源
除《景岳全書》外,「思郁」亦見於《黃帝內經》「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」,及《證治準繩》對情志致病的分型論述,均為後世辨治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