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斷子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斷子法

斷子法為古代中醫用於絕育的一種方法,主要透過服用特定藥物以達到終身不孕的效果。此法記載於清代醫家張璐所著之《張氏醫通》卷十,其原理基於中醫對月經生理及藥物作用的認識,透過調節氣血運行,阻斷受孕之機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女子受孕與月經週期及氣血充盈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。」若月經失調,氣血運行受阻,則難以成孕。斷子法之設計,旨在干擾正常經血運行,使胞宮失養,從而喪失孕育功能。

方藥組成與用法

據《張氏醫通》記載,斷子法所用主藥為酒麹,配合無灰酒煎煮而成。具體方法如下:

  1. 藥物配伍:酒麹一升,無灰酒五升。
  2. 煎煮方法:將酒麹與無灰酒同煮,至剩二升半,濾去藥渣,分為三服。
  3. 服用時機
    • 月經將至前一日晚間服用第一服。
    • 次日五更(凌晨)服用第二服。
    • 天明時分服用第三服。

服藥後,月經即行,且終身不再受孕。

作用機理探討

酒麹性溫,具有消食化積、活血散瘀之效,而無灰酒(即純米酒)能助藥力通行血脈。二者合用,可強力推動血行,使經血驟下,擾亂胞宮正常生理狀態。中醫認為,此舉可能導致衝任二脈受損,氣血失調,使胞宮無法維繫胚胎生長,從而達到絕育效果。

與其他絕育方法的比較

古代中醫絕育方法除斷子法外,尚有針灸絕孕、藥物墮胎等法。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某些活血破瘀藥可致不孕,而斷子法特點在於其簡便性與終身有效性,且無需手術,符合古代社會對隱蔽性與安全性的需求。

歷史與文化背景

斷子法之記載反映古代社會對生育控制的需求,可能用於宮廷、青樓或特殊情境。然其效果及安全性受個體體質差異影響,故歷代醫家對此類方法之應用多持謹慎態度。

綜上所述,斷子法為中醫傳統絕育手段之一,其理論與實踐體現古人對生殖醫學的探索,亦為研究中醫婦科史的重要文獻資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