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蛇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蛇蝨

蛇蝨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慢性皮膚疾患之一,以皮膚出現鱗屑、搔癢為主要特徵。此症載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四,與「白疒匕」(即現代醫學所謂「銀屑病」或「乾癬」)相關,二者描述相近,可互為參照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蛇蝨之成因多與內外邪氣相干有關:

  1. 血熱風燥:情志內傷、飲食不節,致鬱熱化火,燔灼營血,外泛肌膚,症見皮損紅赤、鱗屑乾燥。
  2. 血虛風燥:久病耗傷陰血,肌膚失養,風邪乘虛客於腠理,症見皮屑細薄、膚燥瘙癢。
  3. 濕毒蘊結:濕熱內蘊,兼感外邪,濕熱搏結於肌表,可見皮損厚膩、滲液黏稠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皮損特徵:皮膚隆起紅斑,上覆銀白色鱗屑,刮除後可見薄膜現象及點狀出血。
  • 好發部位:多見於頭皮、肘膝伸側及腰骶部,亦可泛發全身。
  • 病程特點:慢性反覆發作,冬重夏輕,或與情緒、勞累相關。

典籍論述

《外科大成》指出此症「形如蛇皮,鱗甲錯落」,強調其與風燥、血熱之關聯,治法多從清熱涼血、養血潤燥著手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辨證分型,補充濕熱夾雜之證治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蛇蝨,需依證型立法:

  • 血熱證:方用清熱涼血之「犀角地黃湯」加減。
  • 血虛證:以「當歸飲子」養血祛風。
  • 濕熱證:選「萆薢滲濕湯」化濕解毒。
    外治可配合青黛散、黃連膏等調塗,以潤膚止癢。

蛇蝨一病,反映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,歷代醫家對其病機與治法皆有發揮,臨床需審證細察,方能切中病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