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升降浮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升降浮沉為中醫藥學重要理論,用以闡明藥物作用之趨向,與四氣五味同為中藥性能的核心概念。此理論根源於《內經》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」的氣機運動規律,後世醫家逐步發展為系統性藥性理論。其不僅指導臨床用藥配伍,更與臟腑氣機、病勢趨向密切相關。
一、基本定義與作用特徵
- 升:指藥物向上作用,能助陽氣上升或提振氣機,如升麻舉陷、柴胡疏達肝氣。
- 降:指藥物向下趨向,可降逆止嘔、通腑泄濁,如代赭石鎮嘔、大黃導滯。
- 浮:主向外發散,作用趨向體表,如麻黃開腠發汗、薄荷疏風透疹。
- 沉:主向內收斂,作用趨向裏層,如龍骨鎮心安神、芒硝軟堅瀉下。
升降浮沉與病機相應,如「治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」即強調上焦病變宜用升浮藥,「高者抑之」則需沉降藥調節氣機上逆。
二、影響藥物升降浮沉之因素
-
四氣五味
- 氣溫熱、味辛甘者多升浮:如桂枝辛溫助陽、黃芪甘溫益氣,皆具升發之性。
- 氣寒涼、味苦酸鹹者多沉降:如黃柏苦寒清熱、芍藥酸收斂陰,均主下行。
-
質地與部位
- 質輕上浮:花葉類藥物體輕,多具宣散之性,如菊花清頭目、桑葉疏風熱。
- 質重下沉:礦物、種子類藥物質實,如磁石鎮驚、蘇子降氣化痰。
-
炮製與配伍
- 酒製可升提藥性(如酒大黃減其沉降),鹽製則引藥下行(如鹽杜仲加強補腎)。
- 配伍中,升麻與枳實同用可調節升降相因,彰顯「欲降先升」之妙。
三、臨床應用與理論延伸
- 調暢氣機:肝鬱氣滯常用柴胡(升)配香附(降),以恢復肝之疏泄。
- 表裏同治:外感風寒內停水飲,以麻黃(浮)發汗、茯苓(沉)利水,共奏「開鬼門,潔淨府」之效。
- 臟腑辨證:脾虛下陷者投升麻、黃芪以升清,胃氣上逆則用半夏、旋覆花以降濁。
此理論亦與經絡學說相貫通,如手太陰肺經主宣發,藥性偏升;足厥陰肝經主疏泄,用藥需升降並調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善用升浮藥建中氣,張錫純則以鎮降法治腦充血,均體現升降浮沉之靈活運用。(內容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