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手逆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手逆注

定位
手逆注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。其位於前臂屈側,處於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,具體位置為腕橫紋與肘橫紋連線的中點處。

經絡與解剖關係
此穴位於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太陰肺經之間,鄰近橈動脈與正中神經分支。從中醫經絡理論而言,手逆注與心、肺氣機調節相關,因其位置介於兩經之間,具有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。

主治功能

  1. 神志病症:傳統用於治療癔病(臟躁),可緩解情緒不穩、煩躁不安等症狀,與心包經安神定志的作用相關。
  2. 局部病症:針對前臂疼痛、痙攣或麻痹,尤其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,或氣滯血瘀所致者,針刺此穴可舒筋活絡。
  3. 氣血失調:部分古籍提到其能調節上中二焦氣機,改善胸悶、心悸等伴隨症狀。

針灸用法

  • 針刺:直刺0.5-1寸,得氣後可行平補平瀉手法,以局部酸脹或向上下放射感為度。
  • 艾灸:艾炷灸3-7壯,或艾條溫和灸5-15分鐘,適用於寒證或虛證引起的前臂痿痹。

學理探討
手逆注雖未歸入正經穴道,但在臨床中被視為「經絡反應點」,尤其對心包經與肺經的氣血交會具有協調作用。現代研究推測,其效果可能與刺激正中神經,調節自主神經功能有關,然傳統中醫仍以「通絡解鬱」為主要機理。

此穴在歷代應用中,常與內關、間使等穴配伍,以增強寧心安神或緩解肢體拘急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