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瀼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瀼瀉(瀼洩)詳解

名詞定義

瀼瀉又稱瀼洩,為中醫古病名,主要可分為兩大類證型:

  1. 指因停飲積食所致的泄瀉病症
  2. 作為腎泄(五更泄)的別名使用

古籍考源

歷代醫家對瀼瀉有如下記載:

  • 明代李梴《醫學入門·雜病》明確指出停飲積食型瀼瀉的特徵
  • 清代沈金鰲《雜病源流犀燭·洩瀉源流》將瀼洩列為腎泄別名

證型分論

一、停飲積食型瀼瀉

病因病機

  • 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
  • 水穀停滯,濕濁內生
  • 升降失司,清濁不分而致瀉

臨床表現

  • 數日一瀉,腹脹明顯
  • 或見煩渴嘔吐
  • 食少腸鳴,四肢困倦
  • 特異性表現為"日止夜瀉"

治療方藥

  1. 基礎方劑:

    • 枳術丸(枳實、白朮):健脾消積
    • 沒食子丸:澀腸止瀉
  2. 兼證變方:

    • 煩渴嘔吐:錢氏白朮散、參苓白朮散
    • 脾虛濕困:升陽除濕湯(蒼朮、防風、澤瀉等)
    • 夜瀉為主:啓脾丸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)

二、腎泄型瀼瀉(五更泄)

別名考: 在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中明確指出:

  • 腎泄即五更泄
  • 又名晨泄、瀼泄

核心病機

  • 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
  • 不能溫煦脾土,運化失職
  • 寅卯之際(黎明前後)陽氣未振,陰寒獨盛
  • 故於此時作泄

典型特徵

  • 黎明前腹瀉(又稱"雞鳴瀉")
  • 大便溏薄,完谷不化
  • 伴腰膝痠冷,畏寒肢涼

相關理論: 此型瀼洩屬"久瀉"範疇,遵循"久瀉無火,多因脾腎之虛寒"的治療原則,需與肝鬱脾虛型晨瀉(痛瀉)作鑒別。

證候鑒別

臨床需區分:

  1. 停食型與腎虛型瀼瀉:

    • 停食者多有飲食不節史,瀉後脹減
    • 腎虛者病程較長,伴陽虛症候群
  2. 與其他泄瀉的區別:

    • 濕瀉:便如鴨溏,身重腸鳴
    • 暑瀉:夏季多見,煩渴尿赤
    • 痰瀉:時瀉時止,脈滑苔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