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伏衝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熱伏衝任
定義與病機
「熱伏衝任」為中醫病證名,指熱邪蘊伏於衝脈與任脈所導致的病理狀態。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「胞胎」,二者皆與女性經、帶、胎、產密切相關。若外感熱邪或內生鬱熱(如陰虛內熱、肝鬱化火)深入下焦,潛伏於衝任二脈,可耗傷陰血,擾動血室,進一步導致陰陽失衡、血熱妄行,甚則影響生殖機能。
臨床表現
- 虛熱證候:長期低熱、五心煩熱、顴紅盜汗,因熱邪暗耗腎陰,陰虛內熱而生。
- 血分擾動:迫血妄行可見非經期出血、經量過多(崩漏)、經期提前、經色深紅質稠;熱鬱血瘀則兼見經行腹痛、下腹灼痛拒按。
- 經脈失養:衝任受損則腰骶酸脹綿綿,伴頭暈耳鳴,此因「腰為腎之府」,衝任隸屬腎經,陰精虧虛而失濡。
- 婦科雜病:若熱邪久伏,亦可致帶下黃稠、不孕、產後發熱等證。
病因與病機延伸
- 外感伏邪:溫病後期餘熱未清,或濕熱之邪下注衝任,如《溫熱論》所言:「濕與溫合,蒸鬱而蒙蔽於上」。
- 內傷七情:長期情志不遂,肝氣鬱久化火,下灼衝任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肝熱則血妄行」。
- 陰虛內熱:素體腎陰不足,或房勞多產,虛火內熾,熱邪乘虛內伏,尤常見於更年期或月經先期患者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濕熱下注:以帶下腥臭、小便黃赤為主,熱象多兼濕濁黏滯。
- 氣滯血瘀:痛經明顯、經血夾塊,但無低熱、盜汗等虛熱之徵。
- 腎陽虛衰:腰冷痛、經血色淡質稀,與熱伏衝任之熱象迥異。
中醫治法舉隅
傳統治療以「清熱涼血、滋腎固衝」為核心,方劑如:
- 清經散(《傅青主女科》):治血熱崩漏,側重丹皮、地骨皮清透伏熱。
- 保陰煎(《景岳全書》):滋陰與清熱並用,適用於陰虛血熱之月經過多。
- 知柏地黃丸:補腎陰而瀉相火,針對陰虛內熱之長期低熱、腰酸。
古籍論述
《婦科玉尺》提到:「衝任受熱,血不內守,則為崩中漏下」;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熱伏胞宮,迫血妄行,宜審其虛實而調之」,均強調熱邪潛伏衝任對婦科血證之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