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無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無沈乃中醫藥學術語,用以闡述藥物性能之特性,典出《本草綱目·序例》。其義理指熱性藥物多具升浮之性,主上行外散,故一般而言,不具沉降之效。此論與中醫藥性理論中「四氣五味」「升降浮沉」等核心理念密切相關,茲詳述如下:

一、藥性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藥物之性用表現與其氣味、質地、歸經等息息相關。熱性藥物屬「四氣」(寒、熱、溫、涼)之一,其性溫熱,多具辛甘之味,質地輕揚。根據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「陽氣出上竅,陰味出下竅」之論,陽熱之性本主升發,故熱藥作用趨勢多為「浮」,如附子、乾薑等,能溫通經絡、驅散寒邪,其藥效多體現於趨向體表或上焦,而少見下行沉降之效。

二、升降浮沉與熱性藥關係

「升降浮沉」為藥物作用趨向之概括,與藥物性味、質地厚薄密切相關。李時珍於《本草綱目》中指出:「酸鹹無升,辛甘無降,寒無浮,熱無沉。」此處「熱無沉」即強調熱性藥之升浮本質。如桂枝辛溫,能發汗解肌,上行頭面;吳茱萸雖性熱,但其味辛苦,兼有降逆之效,屬少數例外,然其沉降之力仍不及寒涼藥之峻下。

三、熱性藥的臨床應用特點

熱性藥主用於寒證,藉其升浮之性以溫陽散寒、通行氣血。如:

  1. 溫裏散寒:如乾薑、肉桂,通過升發陽氣驅散內寒,作用趨向偏於中上焦。
  2. 助陽解表:如麻黃、細辛,性熱而升浮,開腠理以發汗透邪。
    此類藥物極少見如大黃、芒硝等沉降攻下之效,正合「熱無沈」之論。

四、與其他藥性的對比

相較於寒涼藥(如黃連、石膏)多沉降清熱,或重鎮藥(如代赭石、磁石)質沉下行,熱性藥之升浮特性更為顯著。然須注意,藥性之升降並非絕對,如前述吳茱萸或有例外,然整體而言,熱藥以升浮為主導,沉降者實屬罕見。

此理論體現中醫對藥物性能的系統性歸納,臨床用藥時需結合性味、歸經及病勢趨向,方能精準調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