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洩

熱洩,又稱「熱瀉」或「火洩」,為中醫病證名,屬洩瀉之一種。其證因陽熱內盛,或濕熱蘊結腸胃,致使傳導失常,水穀不化而下泄。臨床以糞質黏稠垢穢、排瀉時肛門灼熱、小便短赤為主要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暑熱外襲:夏月感受暑邪,或外感陽熱之氣,內犯脾胃,與腸中濕浊相搏,下迫大腸而致瀉。
  2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或腐敗不潔之物,釀生濕熱,蘊結腸胃,使運化失職。
  3. 情志化火:肝氣鬱久化熱,橫逆犯脾,形成「肝熱乘脾」之證,亦可引發熱洩。
  4. 素體陽盛:陰虛內熱體質,或久病傷津,腸道失潤,虛熱內擾而致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大便黏滯穢臭,排便不爽,肛門灼熱,腹中隱痛。
  • 兼症:身熱煩渴,口乾口苦,小便短赤,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象滑數或弦數。
  • 與他證鑑別
    • 寒瀉:下利清穀,腹痛喜溫,舌淡苔白。
    • 食積瀉:臭如敗卵,噯腐吞酸,瀉後痛減。

治療原則

清熱利濕調和腸胃 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1. 濕熱偏重:用 葛根芩連湯(《傷寒論》),清熱燥濕,升清止瀉。
  2. 暑熱傷津:選 六一散香薷飲,解暑化濕,生津止渴。
  3. 肝熱犯脾:以 痛瀉要方 加黃芩、梔子,疏肝清熱,健脾止瀉。
  4. 陰虛熱瀉:用 黃連阿膠湯,滋陰清熱,澀腸固脫。

古籍考據

《古今醫鑒·洩瀉》載:「熱洩,所下粘垢,小便赤澀,脈數煩渴。」指出其與火邪下迫的關聯。《醫學心悟》亦強調「熱瀉者,暴注下迫,糞色黃褐」,進一步區分其與氣滯、寒溼所致瀉證的差異。
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的感染性腹瀉、急性腸炎等疾病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病機,需結合四診審因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