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熱郁

證名:屬中醫「六郁」之一,指因外邪久羈或情志內傷,導致氣機鬱滯,久而化熱所生的病證。首見於《丹溪心法》卷三,後世醫家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臨床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熱郁的形成,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情志失調:長期憂思惱怒,肝氣不舒,氣鬱化火,火熱內蘊。
  2. 外邪久羈:六淫(如風、寒、濕)滯留體內,鬱而化熱,或外感溫熱之邪未清,伏於經絡臟腑。
  3.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,積滯生熱,或痰濕內停,鬱久化火。
    其核心病機為「氣機窒塞,鬱而化熱」,熱邪不得透發,燔灼於內,故見一系列火熱鬱閉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描述其典型症狀為:

  • 自覺內熱:患者雖無明顯發熱(外無壯熱),但體內煩熱如蒸,久不解散。
  • 頭目不清:頭暈目眩,或視物昏蒙,甚則突然昏瞀(神識昏沉)。
  • 熱象顯著:口乾舌燥,小便短赤,肌膚捫之烙手(觸之灼熱),脈象沈而數(主熱鬱在裡)。
  • 兼見氣滯:可伴胸脅脹悶、脘腹痞滿等氣機不暢之症。

治療原則

熱郁的治法治宜「清熱解郁,透達鬱火」,以疏通氣機、清瀉內熱為主。常用方劑包括:

  1. 火鬱湯(《蘭室秘藏》):升散鬱火,主治熱郁腠理、肌表灼熱。
  2. 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:清瀉三焦火毒,適用於熱郁化火、煩躁昏瞀者。
  3. 丹梔逍遙散:若熱郁兼肝氣鬱結,可疏肝清熱,調和氣血。

鑒別要點

熱郁需與其他鬱證及外感發熱區別:

  • 與氣郁區別:氣郁以胸脅脹滿、情緒抑鬱為主,熱象不顯;熱郁則必有內熱徵象。
  • 與實熱證區別:實熱多見高熱、口渴汗出,脈洪大;熱郁則熱勢隱伏,脈沉數。

附:六郁與外郁

「六郁」為氣、血、痰、火、濕、食六種鬱證的總稱,熱郁屬「火郁」範疇;「外郁」則指外邪所致的鬱滯,與情志內傷之「內郁」相對。熱郁可單獨出現,亦可與其他鬱證並見,臨證需審因論治。

(以上內容基於古籍論述及中醫理論整理,未涉及現代醫學觀點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