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熱則氣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熱則氣洩」中醫名詞詳解

「熱則氣洩」為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出自《素問·舉痛論》,與「見炅則氣洩」意義相通,闡述人體在感受熱邪或處於高溫環境時,氣機過度耗散的病理現象。
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「氣」為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,具溫煦、固攝、推動之能。氣機宜和調暢達,然過熱則導致其異常耗散,即《內經》所言:「熱則腠理開,榮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。」此處「炅」(音同「炯」)即指熱邪,說明熱性升發擴散,易使腠理疏鬆、津液外泄,伴隨氣隨津脫。

機理分析

  1. 腠理開泄,氣隨汗脫
    熱邪侵襲或陽氣亢盛時,衛陽受激而腠理鬆弛,汗孔大開。汗液大量排出之際,氣依附津液而外越,形成「氣洩」,可表現為神疲乏力、短氣懶言等氣虛之候。
  2. 陽熱迫津,氣耗無制
    熱屬陽邪,其性炎上主動,易擾動人體氣機。當內熱熾盛(如陰虛陽亢或實熱證),氣行過速而失於固攝,不僅耗散正氣,亦可能導致血隨氣溢,出現衄血、汗血等症。
  3. 臟腑氣機升降失司
    高熱環境或熱病過程中,上焦心肺氣機受熱迫而壅滯,中焦脾胃運化受阻,氣機升降失常,進一步加劇氣的無序耗散,甚則出現脫證。

臨床關聯
此理論廣泛應用於外感暑熱、內傷火證及雜病調理。如:

  • 暑熱傷氣:夏季中暑見大汗、頭暈、脈虛,即熱迫津氣外洩之典型。
  • 陰虛盜汗:夜間潮熱汗出,為虛熱內擾、衛氣不固所致。
  • 陽明經證:《傷寒論》中白虎湯證之大熱、大渴、大汗,反映熱邪充斥、氣津兩傷。

與「見炅則氣洩」之關係
二者同源於《內經》,「炅」強調熱邪的致病性,而「熱則氣洩」進一步延伸其病機,說明無論外熱或內熱,凡導致機體溫度異常升高者,皆可引發氣洩病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