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榮備回避八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榮備回避八法詳解
榮備回避八法,乃針灸施術前需考量之八項要則,載於《奇效良方·針灸門》,其核心在於順應天時、地理與病患氣血狀態,以達針刺之效。以下分述八法要義:
一、避風法
風為陽邪,善行數變。針刺時外風易襲腠理,致氣血逆亂,故需擇避風處施術。《內經》云:「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」,針後腠理開泄,更當防風邪乘虛內襲,尤以風池、風府等穴為要。
二、禦寒法
寒性凝滯,易傷陽氣。天寒時針刺,須令患者居溫暖處,先服溫養湯液(如生薑紅糖水),以助氣血暢行。《針灸大成》亦強調「寒則留之」,若寒邪客於經脈,可施溫針或艾灸以散寒。
三、調暑法
暑熱迫津外泄,血脈濡潤。夏日針刺,恐氣隨汗脫,故需以新汲水潔面,擇陰涼處靜坐,待神定後下針。此與《素問》「暑汗勿濡」相合,術中宜淺刺疾出,避免耗氣傷血。
四、祛濕法
濕性黏滯,阻遏氣機。患者居處低濕或感外濕,須移至高燥處,並服辛燥之品(如藿香、蒼朮等)宣化濕濁,再行針刺。此法契合「土鬱奪之」之理,尤適用於脾虛濕盛者。
五、和陰法
陰氣盛則血運遲澀,如夜半或陰雨天針刺,易氣血不暢。可先服溫補之劑(如四物湯加肉桂),待陽氣振奮後施針,以應「寒者溫之」之則。
六、潤燥法
夏月心火亢盛,患者多煩躁不寧。須先處風涼之地,服清心宣通之藥(如生脈散),調和氣血後再刺。燥邪傷津,針刺時宜避開津虧脈燥之處,免傷營血。
七、定車法
乘車顛簸,致經脈鬆懈(解㑊),氣血未安。須待患者靜臥片刻,氣血歸經,方可施針。此與《靈樞》「持針之道,欲端以正」呼應,強調形神安定為針刺基礎。
八、息馬法
騎馬奔馳則氣血奔湧,勞傷筋骨。需候其氣息平穩、血脈調和,始能下針。此合於「勞者溫之」之旨,若氣亂而強刺,恐生暈針之虞。
學理溯源
榮備回避八法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融合《內經》「順天因時」之訓,並結合臟腑氣血理論。如避風、禦寒二法,暗合「風為百病之長」「寒主收引」之病機;調暑潤燥,則承「暑傷氣陰」「燥勝則乾」之論。此外,定車息馬之說,更彰顯針刺對患者神形狀態之細察,可視為古代「術前評估」之雛形。
臨床意義
此法非僅避忌,實為「治未病」之延伸,旨在優化針刺環境與患者內境,減少外邪干擾,提升療效。後世發展之「子午流注」「靈龜八法」,亦繼承此類時空醫學觀,足見其影響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