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汁自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汁自湧
病名
乳汁自湧,見於《金匱要略·婦科心法要訣》,指產後婦女乳汁未經嬰兒吮吸或擠壓而自然湧出,且質地清稀的症狀。此症多因產後氣血大虛,脾胃氣弱,固攝無權,導致乳汁失於約束而外溢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乳汁的生成與排出與氣血、經絡密切相關。乳汁由氣血所化,賴脾氣統攝、肝氣疏泄調節。若產後氣血虧虛,尤其是脾胃氣虛,則固攝無力,乳汁失約而自湧;若兼有肝氣虛弱,疏泄失常,亦可導致乳汁失控外溢。此外,若產後失血過多,或素體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亦會加重此症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乳汁不自主外溢,量多且質地清稀,乳房無脹滿感,或伴有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氣短懶言、舌淡苔薄、脈細弱等氣血兩虛之象。
治法
治療以大補氣血為主,輔以固攝止溢。常用方劑如十全大補湯,並可重用人參、黃芪以增強補氣固攝之力。若兼有中氣下陷者,可酌加升麻、柴胡以升提中氣;若氣虛及陽,可加炮薑、附子以溫陽固攝。
相關中醫理論
乳汁的調節與衝任二脈及陽明胃經密切相關。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產後氣血虛弱,衝任不固,可影響乳汁的固攝。陽明經多氣多血,若胃氣不足,則乳汁化源虧乏,固攝無力,故補益氣血為治療關鍵。
鑒別診斷
需與乳泣(妊娠期間乳汁自出)及肝經鬱熱所致乳汁外溢區別。乳泣多因胎氣上衝或陰虛內熱所致,而肝經鬱熱者乳汁質稠,伴有胸脅脹痛、口苦咽乾等症,治法迥異。
總結
乳汁自湧屬產後氣血兩虛之證,治療當以補益為本,固攝為標,使氣血充足,則乳汁自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