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衝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汁自湧

病名
乳汁自湧,見於《金匱要略·婦科心法要訣》,指產後婦女乳汁未經嬰兒吮吸或擠壓而自行溢出,甚或暴湧不止,且質地清稀。此症與西醫學所稱之「乳汁分泌過多」或「乳漏」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從氣血失調的角度深入辨析其病因病機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乳汁的生成與排出與氣血密切相關。乳汁為氣血所化,產後氣血充沛則乳汁充盈,然若氣血大虛,尤其是氣虛失攝,則可導致乳汁失控而外溢。其主要病機包括:

  1. 氣血兩虛:產後失血過多或素體虛弱,氣血耗傷,無力固攝乳汁,致使乳汁自湧。
  2. 脾胃虛弱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胃虛弱,氣血不足,上不能固攝乳汁,下不能滋養胞宮。
  3. 肝腎不足:肝主疏泄,腎主封藏,若肝腎虧虛,疏泄失常或封藏無力,亦可導致乳汁外溢。

辨證要點
臨床辨證時,需注意以下特徵:

  • 乳汁質地:質清稀者多屬氣虛,若伴隨乳房鬆軟無脹感,更為氣血不足之象。
  • 伴隨症狀:常見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心悸氣短、舌淡脈弱等氣血虛弱之證。
  • 病程長短:新產婦驟然乳汁暴湧多因氣虛失攝,而長期乳汁滲漏則可能涉及肝腎失調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大補氣血、固攝乳汁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• 十全大補湯加減:原方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重用人參、黃芪以大補元氣,輔以當歸、熟地養血,白朮、茯苓健脾益氣,肉桂溫陽助氣化,可加芡實、五味子以增強收澀之力。
  • 補中益氣湯:若偏於中氣下陷,症見乳汁自溢伴小腹墜脹,可選此方升提中氣。
  • 歸脾湯:若兼心悸失眠、乳汁漏下不止,可配合此方調理心脾,益氣攝乳。

其他療法
針灸可選足三里、氣海、膻中等穴以補益氣血;艾灸脾俞、胃俞則能溫補脾胃,助氣血生化。

古籍參考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後乳汁自出,乃胃氣虛也,宜固其氣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亦強調:「氣虛則統攝無權,乳汁自湧。」均指出氣虛為本病關鍵,治療需以補益為先。

此症雖以虛證為多,然臨床亦需與肝經鬱熱陽明胃熱所致之乳汁溢出相鑑別,後者多見乳汁濃稠、乳房脹痛、舌紅苔黃等實熱之象,治法迥異,不可誤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