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情飢飽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七情飢飽嗽
七情飢飽嗽為中醫病名,指因情志失調與飲食不節相互影響,導致臟腑功能紊亂,引發咳嗽之病症。其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與治療原則在中醫古籍《證治要訣·諸嗽門》中已有明確記載。
病因病機
此症之成因主要涉及兩大方面:
- 情志因素(七情所傷):中醫認為,七情過極可直接影響臟腑氣機,憂思過度傷脾,鬱怒傷肝,導致肝氣鬱結或橫逆,氣機升降失司,上逆犯肺。肝屬木,肺屬金,五行之中木旺可侮金,故肝鬱日久則循經犯肺,引發咳嗽。
- 飲食失節(飢飽失常):過飢則氣血生化乏源,脾胃虛弱,土不生金;過飽則食滯中焦,脾失健運,濕聚成痰,上儲於肺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飲食不節致脾胃損傷,痰濁內生,阻塞肺絡,而為咳為嗽。
此二者相互影響,情志不暢可致肝木乘土,加重脾胃功能失調;而脾胃虛弱又可使肝木偏亢,形成惡性循環。《證治要訣》言:「無非傷動臟腑正氣,致邪上逆,結成痰涎,肺道不理。」即指出臟腑正氣受損後,氣機逆亂,痰濁結聚,肺之宣發肅降功能失常,故而咳嗽。
臨床特徵
此類咳嗽常見以下特點:
- 咳嗽發作與情志波動、飲食失調有明顯相關性
- 咳聲多沉悶或短促,時輕時重
- 可伴隨胸脅脹滿、噯氣食少等肝胃不和症狀
- 痰量或多或少,質多粘稠
- 舌象常見舌質淡紅或暗,苔白膩或薄黃
- 脈象多弦滑或弦細
治則方藥
治療當以「理氣化痰,調和臟腑」為基本原則。治法重在「順氣為先」,使氣機調暢,臟腑功能得以恢復協調。
《證治要訣》推薦主方為四七湯加減:
- 四七湯(半夏厚朴湯加人參、肉桂、甘草):本方由半夏、厚朴、茯苓、紫蘇葉、生薑、大棗、人參、肉桂、甘草組成,具有行氣寬中、化痰降逆之效
- 加入桑白皮以瀉肺平喘
- 杏仁宣降肺氣
- 枇杷葉和胃降氣
相關病症辨析
七情飢飽嗽與七情傷感嗽關係密切,後者偏重於情志因素單純引起,而前者則強調情志與飲食雙重病因之共同作用。二者在治療上均重視調節氣機,但七情飢飽嗽更需兼顧脾胃功能之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