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七情郁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七情郁證
七情郁證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情志過度鬱結所導致的疾病。此概念首見於《證治匯補·七情郁症》,書中提及:「七情不快,郁久成病,或為虛怯,或為噎膈,或為痞滿,或為腹脹,或為脅痛,女子則經閉墮胎、帶下崩中,可見百病兼郁如此。」說明情志失調為致病之因,且可引發多種病變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為人體正常的情志活動,然過度或持久的情志刺激,則易導致氣機失調,進而引發疾病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……驚則氣亂,思則氣結。」七情郁證的核心病機為「氣機鬱滯」,尤以肝氣鬱結為主,因肝主疏泄,情志失調最易影響肝之功能,導致氣滯、血瘀、痰凝等病理變化。
臨床表現
七情郁證的症狀複雜多變,可涉及全身多個系統,常見表現如下:
- 氣機不暢:胸脅脹滿、噯氣頻作、脘腹痞悶。
- 情志異常:情緒低落、煩躁易怒、多思多慮,或驚恐不安。
- 臟腑功能失調:
- 脾胃:食欲不振、腹脹、大便不調。
- 心肺:心悸氣短、失眠多夢。
- 肝膽:脅痛、頭暈目眩。
- 婦科病症:女子易見月經不調、經閉、帶下,甚則崩漏、不孕。
分類與特點
根據情志偏重的不同,七情郁證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怒郁:因鬱怒不解所致,表現為胸脅脹痛、口苦咽乾,甚則暴怒傷肝,引發眩暈或嘔血。
- 思郁:過度思慮傷脾,導致納呆、消瘦、倦怠,久之可形成「憂思傷脾」之證。
- 憂鬱:長期憂愁不解,氣機凝滯,常見意志消沉、胸悶嘆息。
- 悲郁:悲哀過度耗傷肺氣,可見氣短乏力、聲音低微。
- 驚郁:突受驚嚇,氣機逆亂,症見心悸怔忡、夜寐不安。
- 恐郁:恐懼傷腎,表現為腰膝酸軟、遺精滑泄,或二便失禁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七情郁證,首重疏肝解郁,調暢氣機,並依證型輔以不同的治法:
- 疏肝理氣:常用柴胡疏肝散、逍遙散等方劑。
- 活血化瘀:氣鬱日久可致血瘀,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- 化痰開郁:若兼見痰凝,可用半夏厚朴湯。
- 滋陰養血:鬱久化火傷陰者,宜投一貫煎或甘麥大棗湯。
七情郁證的關鍵在於「調神」與「調氣」,除藥物治療外,傳統養生法如氣功、導引,亦能助紓解情志,促進氣血和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