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斷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斷指

一、外傷性斷指
斷指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因外力損傷導致手指斷離之症,見於《外治壽世方初編》。古籍記載,若誤傷致指節斷離,可採用以下療法:

  1. 降香外敷法:以降香研為細末,撒於斷指創面,再以絲綿包裹固定,七日內避水濕風邪,以助傷口癒合。
  2. 蘇木接續法:取真蘇木研磨極細,撒於斷指接合處,外以蠶繭纏縛牢固,數日後可漸復原狀。此法強調「接定」與「包縛」,體現中醫對組織修復之重視,結合止血、生肌藥物,促進斷端癒合。

二、斷指疔(調疽)
斷指亦指「斷指疔」,屬疔瘡範疇,見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此症因氣血瘀滯,寒毒凝滯,致指端發黑、無膿,甚則壞疽脫落,故稱「斷指」。其病因病機如下:

  1. 寒凝血瘀:陽氣不足,寒邪侵襲經脈,氣血運行不暢,瘀阻肢末,久而化熱成毒,腐肉傷骨。
  2. 毒蘊成疽:熱毒熾盛,灼傷筋肉,指節失養,色黑乾枯,終致斷落。

治法

  1. 早期:治宜溫陽通脈、活血祛瘀,方選陽和湯加減,或配合當歸四逆湯以散寒通絡。外治可敷貼回陽玉龍膏,促氣血流通。
  2. 晚期:若藥物無效,患指黑腐蔓延,需截指泄毒,防邪毒內攻。此與「脫疽」治法相通,詳見該條目。

三、中醫理論基礎
斷指之症,無論外傷或疔毒所致,均與經絡氣血密切相關。手三陰三陽經循行於指,斷損則經脈斷傷,氣血失濡。外治強調「封裹避風」,內治重「通陽化瘀」,皆本於「絡以通為用」之理,體現中醫整體與局部並治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