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捨

一、經穴屬性
氣捨為足陽明胃經之經穴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位於頸部鎖骨內側端上緣,胸鎖乳突肌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凹陷處。此穴為胃經氣血匯聚之所,與脾胃運化及頸部氣機通暢密切相關。

二、解剖定位與經絡特性

  1. 解剖結構

    • 淺層分佈鎖骨上神經前支及頸前靜脈,深層鄰近頸總動脈,並受舌下神經袢肌支支配。
    • 此處肌肉層次豐富,針刺時需避開血管與深層重要組織。
  2. 經絡聯繫

    • 屬胃經,與同名經脈循行相貫,上承氣戶穴,下接缺盆穴,為頸部氣血輸布之樞紐。
    • 胃經多氣多血,氣捨穴能調和局部氣血,緩解經脈拘急。

三、主治病症

  1. 局部病症

    • 咽喉腫痛、頸項強直:因穴處頸部,可疏泄陽明鬱熱,緩解經筋攣急。
    • 癭瘤、瘰癧:通過調節氣血,消散局部痰瘀結聚。
  2. 呼吸系統病症

    • 咳嗽、氣喘:胃經循喉嚨,氣捨能降逆胃氣,兼通肺氣。
  3. 其他作用

    • 改善胸悶、呃逆,與胃氣上逆相關之症。

四、操作技法

  1. 針刺:直刺0.3-0.5寸,手法宜輕緩,避免深刺傷及深層動脈。
  2. 艾灸:可溫和灸3-5分鐘,以局部溫熱為度,適用於寒性攣急或氣血瘀滯。

五、穴名考據與別稱

  1. 別名淵源

  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另稱其為「氣合」,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則記為「氣合」,實指臍中(神闕穴)。
    • 此別稱或因穴位功能與氣機調節相關,然後世多專指胃經氣捨穴。
  2. 穴義解析

    • 「氣」指經脈之氣,「捨」為聚留之意,喻此穴為胃經氣血聚集轉輸之處。

六、臨床配伍應用

  • 配天突、膻中,治氣逆咳喘。
  • 配合谷、少商,疏風清熱利咽。
  • 與足三里同用,調和脾胃升降之機。

七、相關中醫理論

  1. 與胃經關聯
    • 胃經「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,循頰車,上耳前」,氣捨位於其頸部樞紐,影響氣血上達頭面。
  2. 氣血調節
    • 頸部為諸經上行之要道,氣捨可協調陽明氣血,緩解因氣滯、痰阻所致之局部病症。

(以上內容基於中醫經典及經絡理論闡述,未涉及現代醫學觀點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