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食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食洩,為中醫病證名,出自《不居集》卷二十一,屬泄瀉症候之一。其特徵為腹痛連綿不止,泄下之物狀如蟹渤(即蟹沫狀黏液),乃因氣滯與食積相互搏結,導致腸道傳導失常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主要因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所致。鬱怒傷肝,肝氣橫逆犯脾,或暴飲暴食,宿滯內停,皆可令中焦氣機壅滯。氣滯則升降失司,食積則腐熟無權,二者交阻腸道,濕熱蘊結,遂致腹痛泄瀉、穢濁下迫。其泄下蟹渤狀物,實為氣食搏結、濕熱纏綿之徵,與單純寒泄或熱泄有所不同。
歷代醫家論述
《世醫得效方》稱此症為「氣痢洩如蟹渤」,強調其病機為氣滯與濕濁並重,並載牛乳湯、異香散、木香勻氣散等方劑治之。
- 牛乳湯:以牛乳甘潤調中,配伍蓽茇、丁香等辛香之品,溫中行氣兼化濕濁。
- 異香散:由三稜、莪朮、青皮等組成,重在破氣消積,適用于氣食膠結之實證。
- 木香勻氣散:以木香、砂仁理氣醒脾,輔以藿香化濕,為調和氣機之代表方。
證候辨析
氣食洩與其他泄瀉之別:
- 與五更泄區別:五更泄多屬腎陽虛衰,晨起即瀉,質清冷無蟹渤;氣食洩腹痛明顯,全日可發,穢濁夾黏液。
- 與濕熱泄區別:濕熱泄暴注下迫、肛門灼熱;氣食洩則瀉下不爽,兼見脘痞噯腐。
辨證要點
- 氣滯:脘腹脹痛、瀉後痛減、噯氣頻作。
- 食積:酸臭穢濁、腸鳴漉漉、舌苔厚膩。
- 濕濁:黏滯不暢、排便如蟹渤、身重困倦。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所指的腸功能紊亂或慢性腸炎,然中醫治則首重疏導氣機、消積導滯,臨床須審證求因,非專執一法。歷代方藥靈活化裁,亦體現「通因通用」之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