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陷洩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陷洩瀉

氣陷洩瀉為中醫病證名,屬脾虛泄瀉範疇,主因中氣虧虛,升舉無力,導致氣機下陷,運化失司,水谷不固而成泄瀉。此證多由脾胃素虛,或久病傷氣,或勞倦過度,損及中焦陽氣,使脾失健運,氣機下陷,而發為泄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中氣不足: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胃虛弱,中氣虧虛,則升提固攝無力,水谷精微不能上輸,反下趨大腸,而成泄瀉。
  2. 脾陽不振:脾主運化,若陽氣不足,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下注腸道,則見完穀不化食後即瀉之症。
  3. 久病勞損:長期慢性泄瀉、久病體虛,或產後氣血虧耗,皆可導致氣虛下陷,使泄瀉遷延不癒,甚則脫肛不收

臨床表現

  • 泄瀉特徵:食後即瀉,瀉下稀溏,甚則完全不化(泄出未消化食物),瀉後稍舒,反覆發作。
  • 伴隨症狀
    • 脾虛見證:面色萎黃,肢體倦怠,食慾不振,消瘦乏力,語聲低微。
    • 氣陷見證:脫肛、子宮下垂、胃下垂等臟器下垂症狀,自汗氣短,甚則大瀉氣脫,症見口眼俱閉,呼吸微弱,危重者需急救。

治法與方藥

1. 補中益氣,升陽舉陷

  • 主方: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
    • 組成:黃耆、人參(或黨參)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。
    • 加減:
      • 若兼風濕困脾,可加羌活、防風以升陽祛濕(《醫略六書·雜病證治》)。
      • 若久瀉不止,滑脫不禁,可加罌粟殼、烏梅、五味子、肉豆蔻以澀腸固脫。

2. 急症救治

  • 氣隨瀉脫,症見大汗淋漓、氣短欲絕,宜急用:
    • 艾灸氣海穴(臍下1.5吋)以回陽固脫。
    • 內服大劑參附湯(人參、附子)以溫補元陽,救逆固脫。

相關病證辨析

  • 與脾虛泄瀉區別:脾虛泄瀉以脾失健運為主,見大便溏薄、食少腹脹;氣陷洩瀉則兼見中氣下陷之象,如脫肛、臟器下垂,瀉勢更劇。
  • 與腎泄(五更瀉)區別:腎泄多因命門火衰,症見黎明即瀉,伴腰膝酸冷;氣陷洩瀉則無明顯時間規律,而以氣虛下陷為主。

預防與調養

此證多屬慢性病程,當注重培補中氣,飲食宜溫軟易化,忌生冷油膩,可適度配合艾灸足三里、中脘等穴位以健脾益氣。

(按:氣陷洩瀉辨治,當以補中益氣、升提固澀為要,若兼夾濕熱或寒濕,則需辨證加減,不可一味溫補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