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血衝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血衝和

定義與理論基礎
「氣血衝和」是中醫生理學之核心概念,指人體氣血運行通暢、功能協調之平衡狀態。「衝和」二字源於中醫陰陽調和思想,「衝」意為流通無阻,「和」則指和諧相濟。《丹溪心法》明言:「氣血衝和,萬病不生。一有怫鬱,諸病生焉。」此論點揭示氣血平衡為健康根本,失調則為百病之由。

氣血相依之關係
中醫認為,氣與血二者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,其互動機制主要體現於以下兩方面:

  1. 氣為血之帥

    • 推動作用:氣之運動(氣化)為血液運行之動力,所謂「氣行則血行」。若氣虛或氣滯,則血行無力,易生瘀血。
    • 統攝作用:氣能固攝血液於脈中,防止逸出。若氣虛不攝,可見出血之症(如崩漏、紫斑)。
  2. 血為氣之母

    • 載氣養氣:血脈為氣之載體,血行則氣附;同時,血中營氣為臟腑功能之物質基礎。若血虛,則氣失所依,導致「氣隨血脫」。

氣血衝和之生理表現
當氣血調和時,人體呈現以下特徵:

  • 臟腑經絡功能暢達,形體健旺。
  • 面色紅潤有澤,肌肉豐滿堅實。
  • 精神飽滿,活動自如,耐寒暑、抗邪氣。

氣血失調之病理影響
氣血失衡可分為「氣病及血」與「血病及氣」兩大類,常見證型如下:

  • 氣滯血瘀:情志鬱結導緻氣機不暢,久則血行受阻,見胸脅脹痛、舌紫暗。
  • 氣血兩虛:勞倦或久病耗傷氣血,症見面色蒼白、乏力心悸。
  • 血熱氣逆:熱邪迫血妄行,氣隨血上沖,見吐血衄血、頭脹目赤。

古籍論述補充
《內經》強調「血氣者,人之神」,指出氣血狀態直接影響精神活動;《景岳全書》則進一步申明:「氣血本不相離,中有相倚之功。」均說明氣血衝和不僅關乎形體,亦與神志密切相關。

此概念亦為中醫治法之依據,如「調氣以和血,調血以和氣」之原則,具體體現於八珍湯、血府逐瘀湯等方劑配伍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