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郁(氣鬱)

定義與病因
氣郁為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。其成因主要與情志不遂、肝失疏泄相關,導致人體氣機運行不暢,郁滯於經絡或臟腑。肝主調達氣機,若長期憂思惱怒、壓力積聚,易使肝氣鬱結,進而影響全身氣血調和。

臨床表現
氣郁之證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胸脅脹滿:氣滯於肝經所循行部位,可見胸悶、脅肋脹痛,或伴隨嘆息後舒緩。
  • 脘腹脹滿:脾胃氣機受阻,則現腹脹、噯氣、食慾不振,甚或排便不暢。
  • 情志異常:如情緒低落、煩躁易怒、失眠多夢等,與肝鬱化火或擾及心神有關。

若氣郁日久,可能衍生其他病理變化:

  • 氣郁生痰:氣滯津停,聚而成痰,症見咽喉梗塞感(梅核氣)、咳痰黏稠,可用《溫膽湯》或《半夏厚朴湯》化痰理氣。
  • 氣郁化火:肝鬱轉化為火熱之象,如口苦、頭痛、目赤,宜選《加味逍遙散》疏肝清熱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氣郁以「疏肝解郁、調暢氣機」為原則,根據兼夾證候選方:

  • 行氣解郁基礎方:如《氣郁湯》、《木香調氣散》偏重理氣寬中;《七氣湯》善治氣逆胸悶;《越鞠丸》通治氣、血、痰、火、濕、食六郁。
  • 痰氣互結:若痰阻明顯,《上下分消導痰湯》可宣肺化痰、分消上下。

病理機轉延伸
氣郁不僅限於肝膽經絡,亦可能波及其他臟腑:

  • 影響心肺,則見胸痹、氣短;
  • 郁及脾胃,形成肝脾不調,出現腹痛泄瀉(如「痛瀉要方」證);
  • 久郁耗血,可能轉為血虛或血瘀,需兼顧養血活血(如《柴胡疏肝散》加當歸、川芎)。

氣郁為中醫「情志致病」之典型,其辨證需結合四診,區分單純氣滯或夾雜痰、火、瘀等,方能精準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