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郁吐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鬱吐血

氣鬱吐血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氣機郁滯、肝氣不舒所致之吐血證候。其主要病機在於情志內傷或肝鬱化火,導致氣滯血逆,血不循經,上沖犯胃,引發嘔血。此證多見於長期憂思惱怒、情緒抑鬱之人,屬「鬱證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应激性潰瘍」或「功能性消化道出血」有部分相關性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惡風寒、面色暗滯或青黃,伴隨口苦口酸、胸脅脹滿、噯氣頻作,甚則惡心喜嘔,吐血色紫暗或夾雜食物殘渣。舌質偏紅或暗,苔薄黃或白膩,脈象多見弦澀或沉澀。此因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胃絡損傷,血隨氣逆而發。

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,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滯,久而化火,火性上炎,灼傷胃絡;或氣滯血瘀,脈道不利,血不歸經,均可致吐血。此證與單純「胃熱吐血」不同,其關鍵在於「鬱」與「滯」,故治療須以「疏肝解鬱」為本,兼清鬱火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主方加減:以逍遙散疏肝健脾為基礎,佐以涼血止血之品。若鬱火偏盛,見煩躁易怒、舌紅脈弦數者,加丹皮、梔子(即丹梔逍遙散)以清肝瀉火;若兼胃氣上逆,嘔吐明顯,可酌加吳茱萸、黃連(左金丸之意)降逆止嘔;若血熱夾瘀,吐血紫暗,可加茜草、蒲黃化瘀止血。
  2. 後期調養:吐血止後,需滋陰養血以固本,防止陰虛火動。常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,或合一貫煎養陰疏肝。若兼脾胃虛弱,可配合歸脾湯加減,以益氣攝血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肝鬱化火吐血相似,但後者熱象更顯,常見舌絳、脈洪數,治宜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  • 脾不統血之吐血不同,彼證多見氣短乏力、血色淡紅,宜用歸脾湯補氣攝血。

此證預後與情志調攝密切相關,除藥物治療外,須調暢氣機,避免五志過極。歷代醫家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強調:「鬱則氣滯,久必化火,瀉肝即所以安胃。」點明疏肝解鬱在治療中的核心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