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郁脅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郁脅痛

定義與病機
氣郁脅痛,屬中醫「脅痛」證型之一,主要因情志失調、七情過度,導致肝氣郁結,經絡阻滯而成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若長期憂思惱怒,或鬱悶不舒,致使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則發為脅肋脹痛。此症多見於壓力過大、情緒不穩之人群,與現代醫學所謂「肝氣鬱滯」相關,但中醫所述之「肝」涵蓋其經絡功能及氣血調節範疇,非僅指解剖學之器官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要症狀:脅肋部脹痛或竄痛,痛無定處,時輕時重,常因情緒波動而加劇。
  • 伴隨症狀:胸悶嘆息、脘腹脹滿、噯氣頻作、食慾不振,或見婦女月經不調、乳房脹痛等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苔薄白或薄黃,脈弦或弦細。

病因與病理
肝經循行於脅肋,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肝足厥陰之脈……布脅肋。」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經氣不利,則脅肋疼痛;氣滯日久,可能化火(見「肝郁化火」),或進一步影響血行,形成氣滯血瘀(見「血瘀脅痛」)。此外,肝氣橫逆犯胃,可兼見脾胃失和之證。

治療方藥
以疏肝解郁、理氣止痛為原則,據證選方:

  1. 沈香降氣散

    • 組成:沈香、香附、砂仁、甘草等。
    • 功效:降氣寬中,適用於肝氣上逆、胸脅痞滿者。
  2. 枳殼煮散(《聖濟總錄》)

    • 組成:枳殼、川芎、人參、芍藥等。
    • 功效:行氣活血,兼顧氣虛所致之鬱滯。
  3. 小龍薈丸

    • 組成:當歸、龍膽草、梔子、黃連等。
    • 功效:清瀉肝火,適用於肝郁化熱者。
  4. 桂枝湯加減

    • 變化:若兼風邪或營衛不和,可配合疏肝藥調和氣血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取肝俞、期門、太衝、陽陵泉等穴,以疏泄肝經氣機;足三里調和脾胃。
  • 推拿:沿脅肋部搓揉或點按膻中、章門等穴,助氣血運行。

相關延伸
氣郁脅痛若遷延不治,可發展為「肝鬱脾虛」或「肝膽濕熱」,甚則氣滯血瘀而成癥瘕(如現代醫學之肝硬化)。故早期調暢情志、疏理氣機為治療關鍵,亦符合《內經》「木鬱達之」之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