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郁眩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郁眩暈

病證名,又稱氣暈,屬中醫眩暈證型之一,首載於《證治匯補·氣郁眩暈》。其病因多由情志失調,七情過極,導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進一步影響臟腑功能,使津液代謝異常,化生痰濁。痰飲隨鬱滯之氣上逆,蒙蔽清竅,故而引發眩暈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內傷:憂思惱怒過度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久則化火生痰。
  2. 痰飲上擾:氣鬱日久,津液不布,聚濕成痰,痰濁隨氣上逆,閉阻清陽。
  3. 氣血失和:肝鬱克脾,脾失健運,氣血生化不足,清竅失養,加重眩暈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頭目昏眩,時輕時重,精神抑鬱,胸脅脹悶。
  • 兼症:心悸怔忡(心神不寧)、面部陣發性烘熱、眉稜骨疼痛(肝經鬱火循經上擾)、脘悶嘈雜、噁心欲嘔(痰阻中焦)。
  • 舌脈:舌苔白膩或薄黃,脈多沈弦或滑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疏肝解郁,化痰降逆

    • 代表方劑
      • 十四友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以人參、茯神、遠志等安神定志,配伍柴胡、香附疏肝解郁,適用於氣鬱兼心悸者。
      • 茯神湯(《聖濟總錄》):茯神、酸棗仁養心安神,加陳皮、半夏化痰和中,適合痰飲上逆之眩暈。
      • 化痰玉壺丸(《醫學心悟》):半夏、天麻化痰熄風,白朮健脾祛濕,針對痰濕壅盛型眩暈。
  2. 隨證加減

    • 若氣鬱化火,見口苦咽乾,可加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。
    • 若痰濕偏重,頭重如裹,加蒼朮、厚朴燥濕健脾。
    • 若兼血虛,面色萎黃,可配合四物湯養血柔肝。

辨證要點

此證須與肝陽上亢眩暈(頭痛目赤、脈弦數)及氣血虛弱眩暈(勞累加重、脈細弱)鑒別。氣郁眩暈特徵在於情志誘發、痰氣交阻,治療側重調暢氣機與化痰並行,而非單純平肝或補益。

(按:中醫辨證強調個體差異,臨床須結合具體脈證調整用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