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斷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斷針

斷針,又稱折針,為針刺過程中針身意外斷裂並殘留於體內之情形。此現象多因針具本身存在損傷、施針時手法過重,或患者於針刺時突然移動體位所致。

中醫典籍之論述
《針灸聚英》引《素問》所言:「針耀而勻」,強調針刺前須仔細檢視針具,確保其光潔滑利、筆直無損。若能遵循此訓,即可避免斷針之患。此論點揭示中醫對針具品質與術前檢查之重視,視為預防斷針之關鍵。

成因分析

  1. 針具損傷:針身若有鏽蝕、彎折或材質瑕疵,易於施力時斷裂。
  2. 手法不當:進針過猛或行針時角度偏差,致使針身承受過大壓力。
  3. 患者體動:針刺期間,患者未保持靜止,突然轉動身體或肌肉緊繃,導致針身彎折斷裂。

中醫處理原則
歷代醫家對斷針之處理,首重預防,強調術前詳查針具狀態。若斷針較淺且針尾外露,傳統手法可以鑷子夾出;若針體深入或移位,則需以外科手術取出,避免組織進一步損傷。

針具選用與保養
中醫重視針具之養護,古時以金、銀針為主,因其韌性佳且不易鏽蝕;現代則多用不鏽鋼針,然仍需定期檢視針尖與針身之完整性。針灸完畢後,需以細絹擦拭並置於乾燥處,以延長其使用壽命。

相關理論延伸
斷針現象亦反映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之中醫器械觀。《黃帝內經》多處提及針具之「圓利」與「勻稱」,認為針形合度方能氣行順暢,反之則易生醫療風險。此觀念與現代針灸學強調的器械標準化不謀而合。

附註
古籍中雖未明確記載斷針之治療方藥,然部分醫案提及以磁石外敷吸引斷針之法,此類經驗錄於民間療法,然其有效性仍待考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