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斷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斷針,又稱折針。針刺時針身誤斷在體內,多因針身有損傷,針刺時用力過重,或病員突然變動體位所造成。《針灸聚英》:「按《素問》雲‘針耀而勻’,示人臨病當檢視其針,令光耀滑澤,勻直而無曲損也。能守此訓,自不致折矣。」指出針刺前應注意檢查,著重預防。對其嚴重者應手術切開取出。

斷針是針灸臨床常見的併發症之一,多因針身有損傷,針刺時用力過重,或病員突然變動體位所造成。針身有損傷,如針身有裂紋、針尖有毛刺等,在針刺時易折斷。針刺時用力過重,或病員突然變動體位,均可使針身折斷。

斷針後,針身多留在體內,可引起局部疼痛、腫脹、發熱等症狀。嚴重者可引起感染,甚至危及生命。

斷針的預防,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選用質量合格的針具。
  2. 針刺前要檢查針具,如有損傷,應予以更換。
  3. 針刺時要用力適度,切忌用力過猛。
  4. 病員在針刺過程中,應保持體位不動。
  5. 針刺後,要囑病員在24小時內不要洗澡,以免針身脫落。
  6. 如發生斷針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切勿自行取出針身。

斷針的治療,根據針身在體內的位置、深度、數量等因素,可採取不同的方法。常用的方法有:

  1. 經皮穿刺取出。
  2. 手術切開取出。
  3. 超聲引導下取出。
  4. 磁共振引導下取出。

斷針的治療,應根據具體情況,由醫生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治療。

斷針是一種常見的針灸併發症,但只要注意預防,並在發生後及時就醫,是可以避免嚴重後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