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郁血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郁血崩
病證名,屬血崩證型之一,多因情志失調,暴怒傷肝,導致肝氣鬱結,氣機逆亂,血隨氣湧,衝任失固,引發陰道突然大量出血。此證多見於情志不遂、肝鬱體質之患者。
病因病機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因情志抑鬱或暴怒傷肝,肝氣鬱滯,疏泄失常,氣機逆亂,血不循經,迫血妄行,發為崩漏。氣郁化火,灼傷血絡,亦可加重出血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陰道下血量多,突然發作,血色紫紅或深紅,夾有血塊。
- 兼症:胸脅脹滿,煩躁易怒,口苦咽乾,舌質偏紅,苔薄黃,脈弦數或弦滑。
- 證候特點:出血量多且急,情緒波動可誘發或加重症狀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為原則,首重止血固衝,繼而疏肝解鬱。
-
止血固衝(治標)
- 主方:固衝湯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
- 組成:白朮、生黃芪、龍骨、牡蠣、山茱萸、白芍、海螵蛸、茜草、棕櫚炭、五倍子。
- 功效:益氣固衝,收斂止血,適用於氣郁血崩急性期,出血量多者。
- 主方:固衝湯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
-
疏肝解鬱(治本)
- 主方:逍遙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
- 組成: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薄荷、煨薑。
- 加減:氣鬱甚者,加香附、青皮以增強疏肝理氣之效;血熱者,加丹皮、梔子清肝瀉火。
- 簡便方:醋炒香附研細末,每服10克,米飲送下,以調氣解鬱,和血止崩。
- 主方:逍遙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
證候鑑別
氣郁血崩與其他血崩證型需作區分:
- 氣虛血崩:出血量多但色淡質稀,伴氣短乏力,舌淡脈弱,治宜補氣攝血,方用舉元煎或歸脾湯。
- 血熱血崩:出血深紅質稠,口渴煩熱,舌紅苔黃,治宜清熱涼血,方用清熱固經湯。
中醫理論延伸
此證與衝任損傷密切相關。肝經循行過陰器,肝鬱氣滯可直擾衝任,導致血海不寧。故調肝為治本之關鍵,佐以養血和血,如川芎、當歸等,可助氣血調和,標本兼顧。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主,不涉及現代醫學建議及預防治療注意事項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