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郁怔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氣郁怔忡是中醫病證名,屬情志失調所致心神疾患,首見於《不居集》卷二十二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肝失疏泄、氣機鬱滯,進而影響心神與氣血運行。

病機層次

  1. 情志怫鬱,肝氣不舒:長期憂思惱怒導致肝氣鬱結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百病生於氣」,肝鬱則氣機升降失常,木不疏土,可兼見脘痞噯氣。
  2. 氣滯痰凝,擾亂心神:肝鬱乘脾,脾運失職則聚濕成痰,《證治匯補》云「鬱痰濁氣上擾心神」,痰氣互結上衝胸膈,故見心悸不寧、胸悶如窒。
  3. 營血暗耗,心失所養:氣鬱日久化火,暗耗營陰,心失濡養而怔忡加重,呈現虛實夾雜之候,脈象多沈結或弦,舌苔常見薄白膩或薄黃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主證:心神不寧,惕惕然如人將捕之,心悸時作時止,兼見脅脹、善太息
  • 兼證:痰盛者咯黏痰、寐差多夢;化熱者煩躁口苦;血虛者面色不華、健忘

經典方藥運用

  • 逍遙散加減:針對單純肝鬱脾虛證,酌加香附、鬱金以增強疏肝解鬱之效,若陰虛內熱則取丹梔逍遙散。
  • 益營湯(《醫宗金鑒》方):適用於氣鬱兼血虛,以人參、當歸、酸棗仁補養心脾,佐木香調氣醒脾,體現「養血以寧神,調氣以和血」之法。
  • 溫膽湯化裁:痰熱擾心者宜此方,常加黃連成黃連溫膽湯,或合丹參飲活血化痰。若痰濕偏重,可仿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加遠志、石菖蒲開竅化痰。

古籍論述延伸
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怔忡之病,心胸築築振動,惟氣虛鬱滯者十居七八。」指出氣機失調為本病重要病機。清代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闡述:「鬱證怔忡,當分新久,新病氣結在經,久病血傷入絡。」提示久病需考慮活血通絡,如加用旋覆花湯等方。

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焦慮症、心臟神經官能症等疾患,中醫治療著重調暢氣機,需根據痰、火、虛等兼夾因素靈活辨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