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氣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氣注
概念源流
氣注為中醫古籍所載「九注」之一,最早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。其形成機制主要與肺氣功能失常及外邪侵襲有關。唐代《外臺祕要》及宋代《聖濟總錄》等醫籍對此證均有進一步闡發。
病因病機
- 肺氣失司:肺主一身之氣,司呼吸而朝百脈。肺氣虛弱則衛外不固,易為風邪所乘。
- 風邪搏擊:風為陽邪,其性善行而數變,與虛弱之肺氣相搏,致氣機逆亂。
- 氣機逆亂:邪氣隨氣流行,內外攻衝,引發經脈氣血失和。
臨床表現
- 疼痛特徵:遊走性疼痛,部位不定,時發時止
- 伴隨症狀:胸悶氣短、善太息、時有嗳氣
- 脈象特點:多見弦脈或浮弦脈
- 舌象表現:舌質淡紅或略暗,苔薄白
病理特點
氣注之證具有「如氣之注」的特性,其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:
- 氣行失常:氣機升降失調,或滯或逆
- 經絡受阻: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拘急
- 邪正相爭:風邪與正氣交爭,時作時休
治療原則
- 調暢氣機:重在理肺氣,和營衛
- 祛風通絡:疏風透邪,通調經脈
- 扶正固本:補益肺氣,強健衛陽
用藥思路
歷代醫家治療氣注多用:
- 理氣類:陳皮、香附、蘇梗
- 祛風類:防風、羌活、白芷
- 調肺類:杏仁、桔梗、桑白皮
- 和營類:芍藥、甘草、桂枝
配伍要點
臨證組方需注意:
- 輕清透達:用藥宜輕靈,忌過用辛燥
- 肺氣為先:首重調整肺臟氣機
- 動靜相宜:行氣藥需配伍少量固守之品
氣注一證反映了中醫對氣機病變的深刻認識,其理論對於理解某些遊走性疼痛疾患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