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髂窩流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髂窩流注

病名:髂窩流注,屬中醫「流注病」範疇之一,指邪毒深襲髂窩部位,鬱結於肌肉深處,形成膿腫或結塊之病證。因其常伴隨患側下肢屈曲難伸之症,故又稱「縮腳流注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邪毒:多因寒濕、熱毒或跌打損傷,致使氣血瘀滯,經絡阻塞,邪毒蘊結成癰。
  2. 內傷氣血:正氣虛弱,營衛失調,或因勞倦過度、飲食不節,導致脾虛濕聚,痰瘀互結,流注經絡,發為髂窩膿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髂窩處隱痛或脹痛,局部微腫,觸之堅硬,伴發熱惡寒,舌苔白膩或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成膿期:疼痛加劇,腫塊漸顯,患側下肢屈曲難伸(「縮腳」特徵),身熱不退,口渴,脈洪數。
  • 潰後:膿出黃稠,若正氣未復,則瘡口難斂,轉為慢性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瘀滯型: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伴高熱、便秘,舌紅苔黃膩,脈數。
  2. 寒濕凝結型:患處漫腫,皮色不變,疼痛遇寒加劇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、利濕通絡為主。濕熱證用「仙方活命飲」加減;寒濕證選「陽和湯」合「五積散」。成膿期可佐以透膿散托毒外出。
  • 外治:初期宜箍毒消腫,可用金黃散外敷;膿成則切開引流,潰後以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流注「或由腠理不密,寒邪客於經絡,或濕痰流注,結聚成癰」,指出其與正虛邪陷密切相關。《外科正宗》亦載流注治法,強調「活血為先,散結次之」。

髂窩流注之關鍵在於辨明寒熱虛實,早期疏導氣血,防其化膿,若遷延失治,恐致筋骨損傷或毒邪內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