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牽推復位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牽推復位法乃中醫正骨手法之要技,專用於肘關節脫臼之整復。此手法源於《醫宗金鑑》「手法總論」所載,強調「機觸於外,巧生於內,手隨心轉,法從手出」之要訣,深具中醫「動中求正」之治療思想。
操作時,首循《傷科補要》「欲合先離,離而復合」之則。醫者令患者側臥,患側在上,肩肘屈曲呈「鈎鐮式」,此體位可使肱骨下端與鷹嘴窩自然分離。一助手立於患者胸前,雙掌緊握患肢腕上「脈窩」處(即太淵、大陵二穴之間),循手三陰經走向沿前臂縱軸牽引,暗合「欲合先離」之理。
醫者雙手施術別具章法:雙拇指按壓鷹嘴突,此處屬手太陽小腸經「小海穴」區域,餘四指呈「螳螂勾」狀環扣肱骨遠端,暗合「手撚荊刺」古法。施力時講究「三勻三到」——力道勻、速度勻、呼吸勻;意到、氣到、勁到。當聞及「咯咯」聲響,即《正體類要》所謂「得窠音」,標誌著橈骨頭已歸入肱骨滑車凹,復位即成。
此法暗藏經絡玄機:牽引時助手施力沿心包經走向,醫者拇指勁透小腸經,形成「離心—向心」雙向力場。復位瞬間,氣血驟然貫通,常有「氣至如魚吞鈎」之感,此即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「氣至而有效」之具體體現。術後多見患處微微汗出,乃經氣通暢之兆,符合《傷科匯纂》「得汗者生」之古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