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錢乙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錢乙(1035—1117),字仲陽,北宋著名兒科學家。祖籍錢塘(今浙江杭州),後隨曾祖北遷,定居於鄆州(今山東東平)。其父錢穎精通醫術,然早歲東游不返,錢乙遂由姑母撫養成人,後從姑父呂氏習醫,醫術漸精,尤擅兒科。

醫學成就:
錢乙在兒科領域造詣深厚,臨證經驗豐富,擅治小兒驚風、吐瀉、天花、麻疹等疾。其診斷精準,預後判斷準確,治療方法獨樹一幟。他根據小兒「臟腑柔弱,易虛易實,易寒易熱」的生理特點,創立了以五臟為綱的兒科辨證體系,提出「小兒五臟辨證法」,將五臟與五行、五色、季節等相結合,系統化兒科診療理論。治療上主張「柔潤」原則,避免峻猛之藥,注重調和陰陽,顧護脾胃。

方劑貢獻:
錢乙善於化裁古方,創制新方,其方劑多注重陰陽平衡與臟腑調和。例如:

  • 昇麻葛根湯:用於痘疹初起,透解表邪,清熱解毒。
  • 導赤散:主治小兒心熱,症見口舌生瘡、煩躁啼哭,方中木通、生地、竹葉、甘草梢配伍,清心利尿。
  • 異功散(四君子湯加陳皮):調理脾胃虛弱、消化不良,補氣健脾,行氣化滯。
  • 六味地黃丸(原稱地黃丸):滋補腎陰,為後世滋陰補腎之基礎方,由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牡丹皮、茯苓組成,三補三瀉,標本兼顧。

學術影響:
錢乙的理論與臨床經驗經閻孝忠整理,編纂為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三卷(約1114年),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系統性兒科專著,被譽為「兒科之聖」。書中詳細記載了小兒脈法、證候辨治及方藥運用,對後世中醫兒科學發展影響深遠。其五臟辨證理論不僅應用於兒科,亦對中醫整體辨證體系產生重要啟發,奠定後世臟腑辨證之基礎。此外,其創制的六味地黃丸等方劑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各科,顯示其跨越時代的醫學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