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竅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竅瀉
病名,屬中醫泄瀉範疇,指因臟腑功能失調,尤以脾、腎、大腸為主,導致後竅(肛門)排泄異常,出現排便頻繁、糞質稀溏甚至無度之病症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太陰之復,則濕變乃舉……甚則入腎,竅瀉無度。」強調濕邪內蘊、腎氣不固為致病關鍵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- 太陰濕盛:
足太陰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,濕濁內停,下注大腸則成泄瀉。《素問》所言「濕變乃舉」即指脾虛濕困,升降失司,腸道傳導失常。 - 腎陽虧虛:
濕邪久蘊可深入下焦,損及腎陽(「甚則入腎」)。腎為胃關,主二便,陽虛則固攝無權,致「竅瀉無度」,症見五更泄瀉、完穀不化。 - 大腸傳導失職:
後竅為大腸所主,濕熱、寒濕或食滯等邪氣滯留腸道,均可能擾亂傳導,引發泄瀉。《靈樞·師傳》提及「腸中熱則出黃如糜」,說明熱邪迫津下泄之機轉。
相關證型舉隅
- 寒濕竅瀉:糞質清冷、腹痛綿綿,舌苔白膩,脈沉遲。
- 濕熱竅瀉:瀉下急迫、肛門灼熱,舌紅苔黃膩,脈濡數。
- 脾腎陽虛竅瀉:晨泄不止、腰膝酸冷,脈沉細無力。
經典理論延伸
《景岳全書·泄瀉》進一步闡述:「泄瀉之本,無不由於脾胃。」強調調理中焦為治瀉核心,而久病及腎者需溫補命門。竅瀉之「無度」,正提示病深及腎,當從根本論治。
此病名雖古,然與現代中醫「泄瀉」「腎泄」等論述相通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明標本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