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腸洩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清腸洩熱
清腸洩熱為中醫治法之一,主要針對大腸實熱所引發的一系列病症,如痢疾、大便秘結、熱結旁流(即糞便燥結而旁流稀水)、便血等。此治法以清熱解毒為主,並結合涼血、行氣等藥物,以達到清熱祛濕、止血止瀉、緩解腹痛之效。
病因病機
大腸實熱多因外感濕熱邪毒,或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致使濕熱積滯於腸道。濕熱蘊結,灼傷腸絡,則見便血;若熱盛傷津,腸道失潤,可致便秘;若濕熱下迫,氣機壅滯,則成痢疾,表現為腹痛、裏急後重、下痢膿血等。
常用方劑與藥物
-
白頭翁湯
- 組成:白頭翁、黃柏、黃連、秦皮
- 功效:清熱解毒,涼血止痢
- 主治:濕熱痢疾,症見腹痛、下痢赤白、裏急後重。
-
芍藥湯
- 組成:芍藥、黃芩、黃連、大黃、當歸、肉桂、甘草、木香、檳榔
- 功效:調和氣血,清熱化濕
- 主治:濕熱痢疾,氣血失調,腹痛便膿血。
-
葛根芩連湯
- 組成: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
- 功效:清腸止利,解表清熱
- 主治:大腸濕熱兼表證未解之泄瀉、痢疾。
治法特點
- 清熱解毒:適用黃連、黃芩等苦寒之品,直折腸道火熱。
- 涼血止血:如白頭翁、地榆等,適用於熱傷血絡之便血。
- 行氣導滯:配伍木香、檳榔等,調和氣機,緩解裏急後重。
- 祛濕止瀉:茯苓、澤瀉等可利濕止瀉,適用濕熱並重者。
臨床應用
- 痢疾:濕熱蘊結腸道,宜清熱解毒,輔以調氣活血。
- 便秘:熱結津傷,可佐大黃、芒硝等瀉下通腑。
- 便血:熱迫血行,需涼血止血,如槐花、側柏葉等。
清腸洩熱一法,重在辨明濕熱輕重,靈活配伍,以達邪去正安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