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淨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清淨廓

清淨廓為中醫眼科理論中「八廓」之一,其名稱與功能皆與相應臟腑密切相關。八廓學説將眼部分為八個區域,分別對應不同經絡與臟腑,用以闡明眼疾與內在臟腑病變的聯繫。清淨廓之名,源於其所絡屬的膽腑與肝臟之生理特性——二者皆主清淨,惡受穢濁。

典籍論述

  1. 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
    該書將清淨廓與「震廓」相結合,認為其方位屬東方,絡通膽腑,臟屬肝。肝膽互為表裡,同司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鬱滯。因膽為「中清之腑」,肝主藏血而濾污濁,故稱「清淨廓」。此説強調肝膽在維持氣機暢通與代謝清濁中的核心作用。
  2. 《銀海精微》
    提出「山廓屬膽經,清淨」之説,並指其「有名無位」。即清淨廓雖有名稱,卻未明確劃分眼部具體位置,反映早期八廓理論中部位歸屬尚未統一。
  3. 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要訣》
    將清淨廓歸為「澤廓」,隸屬三焦。三焦為水火氣機運行之通道,與膽腑同屬少陽,共司樞機轉運。此説擴展清淨廓的內涵,連結三焦氣化功能與眼目津液代謝。
  4. 《陳達夫中醫眼科六法經要》
    承襲《證治準繩》觀點,以八卦方位「巽風」配清淨廓,明言其「屬膽」,並強調膽腑「清淨無穢」之本質。肝膽之氣上注於目,若膽熱或肝鬱,可致目赤腫痛、視物昏矇,反之目疾亦可反映肝膽失調。

臟腑生理基礎

  • 膽腑特性:膽為「中精之腑」,貯藏並排泄精汁(膽汁),參與飲食消化。其氣主降,性喜寧謐,故《內經》稱「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」。若膽氣鬱滯或濕熱內蘊,可循經上擾清竅,引發目眩、淚多黏濁等症。
  • 肝膽關係:肝主疏泄,膽主決斷,二者共調氣機。肝血充盈則目得所養,膽汁分泌正常則氣血調和。若肝膽火旺,常見目銳眥(外眼角)紅腫;若肝膽濕熱,則目瞼濕爛、眵多膠結。

臨牀意義

清淨廓理論指導眼科辨證,尤其針對「外障眼病」(如結膜炎、瞼緣炎)與「內障目昏」(如視神經炎)。例如:

  • 膽熱上攻:目赤刺痛、畏光流淚,治宜清瀉膽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。
  • 肝膽濕熱:眼瞼濕癢、眵稠色黃,當利濕清熱,選方黃連溫膽湯加減。

此廓學説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將局部眼症與全身臟腑聯繫,為眼病診療提供獨特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