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淨之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清淨之府(膽)

清淨之府乃中醫理論中對膽的雅稱,典出《難經·三十五難》所載:「膽者,清淨之府也。」此命名源於膽儲藏之膽汁具清而不濁的特性,與六腑中其他傳化濁物之器官有明顯區別。

解剖生理特徵

在中醫生理解剖中,膽位居右脅之內,附於肝之短葉間,形若囊狀,屬六腑之一,又歸奇恒之腑。其與肝經相互絡屬,構成表裡關係。《東醫寶鑑》言:「肝之餘氣,泄於膽,聚而成精」,說明膽汁實為肝之精華所化。膽儲藏排泄膽汁,具「藏而不瀉」、「瀉而不藏」雙重特性,既不同於五臟之藏精,亦有異於六腑之傳化物。

生理功能

貯藏排泄膽汁

膽汁由肝之精氣化生,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云:「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」,其精微部分轉化為清淨之膽汁。此汁色黃綠,味苦,質清稀,具有助消化、殺蟲解毒之功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膽汁味苦,能瀉小腸之火」,闡明其降濁功能。

主決斷

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稱膽為「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」,指出膽氣虛實直接影響人之決策能力與勇怯。李杲《脾胃論》進一步闡發:「膽者,少陽春生之氣,氣主升發,萬化之源也」,說明膽氣具有激發全身陽氣的重要作用。

病理特徵

膽病多見膽汁疏泄異常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「膽氣盛為怒,膽氣不足則悸恐」。臨床常見證型包括:

  1. 膽郁痰擾:見口苦脅痛、煩躁易怒
  2. 膽虛不決:表現為驚悸失眠、猶豫不決
  3. 膽熱上擾:症見頭目眩暈、耳鳴耳聾 《濟生方》特別指出:「夫膽實則熱,熱則精神不守」,強調膽與神志活動之關聯。

與經絡關係

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眥,繞行頭側,貫穿胸脅,其經氣變化可反映膽腑狀態。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膽經是動病表現為「口苦,善太息,心脅痛不能轉側」,顯示經腑之間的密切聯繫。膽經穴位如陽陵泉、風池等,常被用於調理膽系疾病。

特殊屬性

膽在五行屬木,與春季相應。《黃帝內經太素》強調:「膽者,中精之府,五臟取決」,因其具貯藏精汁的特性而被歸為奇恒之腑。張介賓《類經》注云:「六腑除膽外,皆傳化濁物,唯膽藏清汁,故曰清淨之府」,這正是膽不同於其他五腑的獨特之處。

此種對膽的認識,充分體現中醫以功能特性為核心的藏象理論特色,將解剖器官與生理病理、精神情志等綜合聯繫,形成獨具特色的臟腑學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