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清洩少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清洩少陽
定義與範疇
「清洩少陽」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和法」範疇,專指運用清熱兼以袪濕之方藥,針對濕熱病邪鬱滯少陽(半表半里)之證的治法。少陽位居三焦與膽腑,為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,若濕熱客於此處,易致樞機不利,氣化失常,故需清熱與疏瀰並施,使邪從三焦水道而解。
核心病機與辨證要點
濕熱鬱阻少陽之證,多源於外感暑濕、或內傷飲食,濕濁內蘊化熱,纏於少陽。其辨證關鍵如下:
- 寒熱特徵:正邪分爭於半表半里,故見「往來寒熱」,發作無定時,異於太陽病之惡寒發熱並見。
- 膽火上炎:濕熱薰蒸膽汁上逆,則「口苦」;少陽經行脅肋,氣機不暢故「脅痛」。
- 三焦氣滯:濕阻三焦水道,升降失司,輕則「胸悶欲嘔」,甚則「小便渾濁」,因濕性黏滯,易與熱搏結而下注膀胱。
- 舌脈辨識:舌質紅主熱,苔黃白膩為濕熱交蒸;脈弦屬少陽本脈,兼滑數乃濕熱內蘊之象。
代表方劑與組方原理
蒿芩清膽湯為清洩少陽之代表方,出自《通俗傷寒論》,其配伍深涵「分消走泄」之旨:
- 君藥:青蒿苦寒芳香,透少陽濕熱從表而散;黃芩苦降,清膽腑鬱熱於裏。
- 臣藥:竹茹、半夏和胃降逆,解濕熱蘊胃之嘔;赤茯苓、碧玉散(滑石、甘草、青黛)淡滲利濕,導濕熱從小便出。
- 佐使藥:陳皮、枳殼理氣寬中,助三焦氣化復常。
全方融「透、清、利、和」於一體,切中少陽濕熱病機。
與其他治少陽法之鑒別
- 小柴胡湯:主治少陽純熱無濕之證,以和解樞機為主,見單純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。
- 大柴胡湯:少陽陽明合病,兼腑實便秘,故用大黃、枳實通下。
- 溫膽湯:側重痰熱內擾,症見驚悸失眠,無少陽表證。
「清洩少陽」特異性在於濕熱並重,強調透表與滲利並行,與上述諸法有明顯區隔。
臨床應用延伸
濕熱鬱於少陽之變證,可隨兼症加減:
- 若熱重濕輕,加梔子、連翹以增清熱之力;
- 濕濁偏盛,胸悶苔厚膩者,加藿香、白蔻仁芳香化濁;
- 少陽經氣鬱甚,脅痛明顯者,佐川楝子、鬱金疏肝通絡。
此治法亦適用於現代醫學所述「膽囊炎」「腸傷寒初期」等屬少陽濕熱證型者,然須嚴格遵循中醫辨證,不可拘泥於病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