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情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情慾,為中醫養生學之重要概念,泛指人之情感與本能慾念。中醫學理視情慾為人身氣機活動之自然表現,然其過與不及皆可擾亂臟腑氣血,故歷代醫家與養生流派皆重視其調攝之道。

中醫理論對情慾的認識

  1. 情慾與臟腑關係
    中醫認為,情慾活動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,尤以心、肝、腎三臟為要。

    • 心主神明:心為君主之官,統攝精神意識。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所以任物者謂之心」,情慾之生發皆由心所主導。
    • 肝主疏泄:肝氣調達則情志暢遂,若肝失疏泄,易致情慾鬱結或亢奮,反之情慾過度亦會耗傷肝血。
    • 腎藏精:腎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與生命力。腎精充沛則欲念有節,過度縱慾則耗損腎精,導致早衰或虛損諸症。
  2. 情慾與氣血運行
    情慾過度或鬱滯皆可影響氣血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指出:「百病生於氣」,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志失調,均會導致氣機紊亂。如過喜傷心、過怒傷肝、過思傷脾,進而引發氣滯、氣逆或氣虛等病理變化。

養生流派對情慾的調攝觀點

  1. 道家與內修學說
    道家主張「清心寡欲」,認為情慾為耗損元氣之端。《老子》曰:「少私寡欲」,強調虛靜無為以保養精氣神。後世道教內丹修煉更以「煉己止念」為基礎,節制情慾以助長生。
  2. 儒家修身之道
    宋明理學提倡「存天理,滅人慾」,雖有嚴苛之處,然其核心在於調和情慾,使之合乎禮義,避免過度放縱而戕害身心。
  3. 醫家養生觀
    歷代醫家如孫思邈、李時珍等,皆主張節欲以養生。《千金要方》提及:「善攝生者,凡覺陽事輒盛,必謹而抑之」,強調腎精宜固藏,不可妄泄。

情慾調節與養生要訣

  • 和情志:保持心境平和,避免過激情緒,以維持氣血暢通。
  • 節慾保精:適度調節生理慾望,尤其房事需有節,以固護腎精。
  • 導引行氣:透過太極、八段錦等導引術,調和體內氣機,疏解情慾鬱滯。

情慾雖為人性自然,然中醫強調「中庸之道」,主張通過內養與外調,使情慾得以順應生理規律,從而達致形神兼養之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