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情志三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情志三郁
證名,指因情志失調所導致的三類郁證,分為怒郁思郁憂鬱。此概念見於《景岳全書·論情志三郁證治》,為中醫情志致病理論之重要範疇,以下分述其病機與表現:

1. 怒郁

  • 病因病機:由於忿怒過度,肝氣上逆,或怒而不得宣泄,郁結於內,導致肝失疏泄。
  • 證候表現:胸脅脹痛、煩躁易怒、頭暈目赤,甚則嘔血或暴厥。若久郁化火,可兼見口苦咽乾、失眠多夢。
  • 相關理論:肝主謀慮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怒則氣上,傷及肝陰,久則化火生風,甚則影響脾胃升降。

2. 思郁

  • 病因病機:因思慮過度,脾氣結滯,心氣耗傷,導致氣機鬱結,運化失常。
  • 證候表現:脘腹痞悶、食欲不振、心悸怔忡、健忘少寐,或伴有面色萎黃、肢體倦怠。
  • 相關理論:「思則氣結」(《素問·舉痛論》),思慮過度使脾氣壅塞,久則暗耗心血,形成心脾兩虛之證。

3. 憂鬱

  • 病因病機:因長期憂愁悲慼,肺氣閉鬱,宣降失司,進而波及肝脾,氣機不暢。
  • 證候表現:情緒低落、胸悶氣短、善太息、言語寡少,或見喉中如有物阻(梅核氣)。嚴重者可能出現悲憂欲哭、神識恍惚。
  • 相關理論:肺主悲憂,過度憂鬱易致肺氣耗散,金不制木,反引發肝氣橫逆,形成氣滯痰凝之證。

總結病機要點:情志三郁皆與氣機失調密切相關,怒郁多責之於肝,思郁重心脾,憂鬱主在肺肝,三者相互影響,久郁可致氣滯、血瘀、痰凝等病理產物,進一步衍生虛實夾雜之證。《景岳全書》強調,治郁需辨明標本虛實,或以疏泄為先,或以調補為主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