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脾捨

別名與出處
脾捨,又稱「地機」,為中醫針灸學中之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。此穴屬足太陰脾經,為脾經之郄穴,具調理脾臟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效。

穴位定位與解剖
脾捨位於小腿內側,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之連線上,陰陵泉穴下3寸(約四橫指),脛骨內側緣後方。局部解剖層次包含皮膚、皮下組織、腓腸肌內側頭,深層為脛骨後肌,分布有隱神經分支及脛後動、靜脈。

中醫理論與功能

  1. 脾經郄穴特性:郄穴主急症,脾捨能調治脾經氣血瘀滯或急性病症,如突然腹脹、泄瀉、月經不調等。
  2. 健脾化濕: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濕。此穴可加強脾臟運化功能,改善水濕停滯所致之水腫、食欲不振、泄瀉等症。
  3. 調和氣血:脾統血,脾捨能調理血分,對婦科經帶異常(如崩漏、經血量少)及下肢氣血不暢有顯著效果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消化系統:配合足三里、三陰交,治脾虛濕盛之慢性腹瀉。
  • 婦科病症:配血海、關元,調理月經不調;配隱白穴,緩解崩漏。
  • 局部病症:獨取脾捨或配承山穴,舒緩小腿痙攣或痠痛。

古籍佐證
《針灸甲乙經》載此穴主治「丈夫癲疝,女子淋瀝」,後世醫家如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其「主腹脅氣脹,水腫,小便不利」。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其能「健脾滲濕,通利下焦」。

針刺與艾灸方法

  • 針刺:直刺1~1.5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,局部痠脹感可向足踝擴散。
  • 艾灸:溫和灸10~15分鐘,適用於虛寒性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