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腎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腎洩是一種洩瀉病。又名脾腎瀉。其症狀特點是:每日清晨天將明時,必登廁洞洩一二次。

陳修園主張以四神丸加味主之,並謂:「大抵初瀉與瀉之未甚,宜利水,次補脾。久瀉大瀉,宜補腎,以胃關煎、八味丸之類為主,兼服補中益氣湯以升其下降之氣。」(《醫藥從眾錄.洩瀉》)從施治的角度,達到腎、脾兼補的目的。

朱丹溪《丹溪心法.洩瀉》主張用分水飲下二神丸及椒樸丸,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;久病重證、虛甚者,用椒附湯。

參見腎虛五更洩瀉、洩瀉條。

脾腎洩

脾腎洩,又名脾腎瀉。是一種洩瀉病。其症狀特點是:每日清晨天將明時,必登廁洞洩一二次。

病因病機

脾腎洩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脾腎虛弱:脾腎虛弱是脾腎洩的主要病因。脾主運化,腎主水液,脾腎虛弱,則運化無力,水液代謝失常,導致洩瀉。
  2. 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是脾腎洩的常見誘因。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損傷脾胃,導致脾腎虛弱,水液代謝失常,而發為洩瀉。
  3. 情志不遂:情志不遂,如長期憂思、焦慮、抑鬱等,可導致肝氣鬱結,脾失健運,水液代謝失常,而發為洩瀉。
  4. 外感六淫:外感六淫,如風寒、暑濕等,侵襲人體,可導致脾腎受損,水液代謝失常,而發為洩瀉。

臨床表現

脾腎洩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洩瀉:每日清晨天將明時,必登廁洞洩一二次,或數次,糞便稀薄,色白,無臭,量多,不成形,伴有腹痛、腹脹、食欲不振、乏力等症狀。
  2. 腰膝酸軟:由於脾腎虛弱,氣血不足,導致腰膝酸軟,步履不穩。
  3. 面色蒼白:由於脾腎虛弱,氣血不足,導致面色蒼白,沒有光澤。
  4. 舌淡苔白:由於脾腎虛弱,氣血不足,導致舌淡苔白。
  5. 脈沉細弱:由於脾腎虛弱,氣血不足,導致脈沉細弱。

診斷

脾腎洩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中醫四診進行辨證。

治療

脾腎洩的治療,以補脾益腎、健脾和胃、止瀉固澀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四神丸、八味丸、補中益氣湯、參苓白朮散、五苓散等。

預防

脾腎洩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有節:飲食要清淡、易消化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情志舒暢: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3. 適當鍛鍊: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4. 注意保暖: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
注意事項

脾腎洩患者,在治療期間,要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要遵醫囑,按時服藥,不要擅自停藥或加減藥量。
  2. 要注意飲食,飲食要清淡、易消化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3. 要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4. 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