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腎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脾腎洩
脾腎洩,又名脾腎瀉,屬中醫洩瀉病之一,其典型症候為每日黎明時分(五更)腹鳴作痛,登廁即瀉,便質稀溏,甚或完穀不化,瀉後稍安。此病多因脾腎陽虛所致,常與長期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,或久病耗傷脾腎之陽有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水穀,腎主溫煦命門之火,二者共同維持水液代謝與消化功能。若脾陽不足,則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;腎陽衰微,則命門火衰,無法溫煦脾土,致「火不生土」,水穀不化,下注大腸而成洩瀉。黎明時分,陰寒極盛而陽氣未振,故症狀尤甚。
歷代醫家論治
-
陳修園:《醫藥從眾錄》主張分階段調治:
- 初瀉或輕症:先利水滲濕,繼而補脾,可用四神丸(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)加白朮、茯苓等。
- 久瀉重證:注重補腎溫陽,以胃關煎(熟地、山藥、白朮、乾薑等)或八味丸(即金匱腎氣丸)為主,輔以補中益氣湯升提中氣。
-
朱丹溪:《丹溪心法》提出以下治法:
- 輕症用分水飲送服二神丸(補骨脂、肉豆蔻)及椒樸丸以溫中化濕。
- 若兼濕滯氣阻,可投平胃散加小茴香丸理氣燥濕。
- 陽虛甚者,選椒附湯(蜀椒、附子等)峻補元陽,驅逐陰寒。
辨證要點
脾腎洩需與其他洩瀉鑑別:
- 肝脾不和之洩瀉:多與情緒相關,腹痛即瀉,瀉後痛減,常用痛瀉要方。
- 脾胃虛弱之洩瀉:病程較短,以食少腹脹為主,方選參苓白朮散。
- 腎虛五更洩:專指腎陽虛衰之黎明泄瀉,與脾腎洩病理互有重疊,但後者更強調脾腎同病。
常用方劑與藥物
- 四神丸:溫腎暖脾,固腸止瀉,為基礎方。
- 胃關煎:補腎健脾,適用於久瀉滑脫不禁。
- 附子理中湯:脾腎陽虛甚者,可加附子、乾薑溫補命門。
- 真人養臟湯:若兼肛門下墜或脫肛,可配合澀腸固脫。
總結病機與治則
脾腎洩之本在脾腎陽虛,標在水濕下注,治療需標本兼顧,初期化濕,中期補脾,後期溫腎,並隨證加減。歷代醫家多強調「補火生土」之法,透過溫補腎陽以助脾運,方能根治此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