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胃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脾胃郁
病證名,屬郁證之一。此證多因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當,或外邪內擾,導致脾胃氣機壅滯,升降失常所致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脾胃氣機郁滯,則運化功能受阻,常見脘腹脹滿、噯氣呃逆、食欲不振等症狀,甚則影響全身氣血運行。
此證於《金匱要略》中有所論及,林佩琴指出:「脾胃郁,氣郁噦呃」。《金匱》之麥門冬湯加減(如佐以竹茹、丁香),可潤燥降逆,疏理脾胃氣機。其中,麥門冬甘寒養陰,竹茹清熱降逆,丁香溫中行氣,共奏調暢脾胃之效。
脾胃郁與其他臟腑郁證互為關聯,如肝郁犯胃、心脾兩郁等,皆可影響脾胃功能,形成複合病機。臨證時需辨明病位深淺、氣血虛實,隨證施治。
此外,脾胃郁亦可能衍生濕郁、痰郁等病理變化。若氣滯日久,可致濕濁內停,表現為舌苔厚膩、身重困倦;若郁而化熱,則見口苦煩躁、胃脘灼熱等症。故治脾胃郁,除疏理氣機外,亦需視兼證配伍化濕、清熱、化痰等法。
總此,脾胃郁為中醫郁證重要範疇,其辨治關鍵在於恢復脾胃升降之機,兼顧氣血和調,方能使運化復常,諸症得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