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脾洩(脾瀉)

脾洩,為中醫病證名,亦稱「脾瀉」,係因飲食不慎、寒濕侵襲或脾虛不運而導致的慢性腹瀉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言:「太陰之勝,濕化乃見,善注洩。」指出脾土濕盛是脾洩的重要病機。《難經·五十七難》進一步描述其臨床表現:「脾洩者,腹脹滿,洩注,食即嘔吐逆。」顯示此證多伴隨腹脹、泄瀉頻作,甚至進食後噁心嘔吐等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飲食所傷:過食生冷、油膩,或暴飲暴食,損傷脾陽,使運化功能失職,水濕停聚,下注大腸而成泄瀉。如《丹溪心法·洩瀉》所述:「老人奉養太過,飲食傷脾。」可見飲食不節是脾洩主要成因之一。
  2. 寒濕困脾:外感寒濕之邪,或久居濕地,濕邪內陷太陰,阻遏脾陽,致使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形成泄瀉。
  3. 脾虛久病:素體脾虛或久病耗損脾氣,運化無力,水穀不能化生精微,反成濕滯,下趨腸道而成脾洩。

臨床表現

脾洩的特徵為「慢性腹瀉」,糞質稀溏,或夾有不消化食物,常伴有以下症狀:

  • 腹脹脘悶,食後尤甚
  • 泄瀉頻作,尤以進食生冷後加重
  • 納差(食慾不振),食後易嘔吐
  • 神疲乏力,面色淡白或萎黃
  • 舌淡胖,苔白或白膩,脈濡緩或沉弱

中醫治法

脾洩的治療原則以健脾化濕為主,若久瀉不止,則需兼顧固澀、升提

  1. 濕盛脾困

    • 方劑:機要白術芍藥湯(白術、白芍、陳皮、防風等)
    • 功效:健脾燥濕,調和肝脾,適用於腹瀉兼有腹痛者。
  2. 脾虛氣弱

    • 方劑:六君子湯(加減)(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
    • 功效:益氣健脾,和胃化濕,適用於脾虛泄瀉兼見氣短乏力者。
    • 若兼陽虛(四肢不溫、畏寒),可加附子、乾薑溫補脾腎。
  3. 久洩滑脫

    • 方劑:扶脾散(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甘草、訶子等)
    • 功效:健脾止瀉,固澀腸道,適用於泄瀉日久,大便失禁者。
    • 若清氣下陷(肛門墜脹),可加升麻、柴胡升提中氣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滑洩:指泄瀉完全不固,大便失控,多與脾腎陽虛有關,治宜溫補固澀。
  • 五更瀉(腎洩):晨起腹瀉,多因腎陽虛衰,需用四神丸溫腎止瀉。
  • 肝脾不和泄瀉:腹痛即瀉,瀉後痛減,治宜疏肝健脾(如痛瀉要方)。

脾洩的治療需根據病機變化靈活化裁,若濕熱夾雜、寒熱錯雜,則需調整用藥,如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,或生薑、大棗調和脾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