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虛洩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脾虛洩瀉
脾虛洩瀉,為中醫臨床常見病證,屬「脾洩」「泄瀉」範疇,主要因脾氣虛弱、運化失職所致。其病機源於脾陽不足,水穀精微不能正常轉輸,清濁不分,水濕下注於腸,而成泄瀉。
病因病機
脾虛洩瀉成因多端,概分如下:
- 脾氣素虛:先天稟賦不足,或久病體弱,脾氣虧虛,運化無權。
- 飲食失節:恣食生冷、肥甘厚味,損傷脾陽,使水濕內停。
- 勞倦傷脾:過度勞累,耗傷脾氣,致中焦陽氣不振。
- 病後過服寒涼:熱病或久病後誤用寒涼藥物,冰伏脾陽,運化失常。
中醫理論認為,脾主運化水濕,又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氣虛弱,則升降失司,清陽不升,水穀精微不能上輸,反下趨大腸,發為泄瀉。
臨床表現
脾虛洩瀉之證,常見症狀包括:
- 大便特徵:瀉下稀溏,或夾帶未消化食物,時瀉時止,反覆發作。
- 全身症狀:面色萎黃或㿠白,肢體倦怠乏力,精神不振,脘腹痞悶,食後腹脹。
- 寒象明顯:手足不溫,畏寒喜暖,口淡不渴,甚則四肢逆冷。
- 舌脈特徵:舌淡胖,邊有齒痕,苔白滑;脈象多見虛濡或沉緩,若兼陽虛則脈沉遲無力。
證型辨別
脾虛洩瀉可因兼夾病機不同而有所變證:
- 單純脾氣虛:泄瀉輕微,伴食少腹脹,脈虛弱。
- 脾陽虛衰:瀉下清冷,完穀不化,四肢厥冷,脈沉遲。
- 濕濁困脾:大便黏滯不爽,脘悶苔膩,脈濡緩。
- 肝脾不調:每因情志波動而腹瀉加重,脈弦緩。
治法方藥
治療脾虛洩瀉當以健脾益氣、溫陽化濕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:
-
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
-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。
- 適用:脾陽不足,腹痛泄瀉,手足不溫者。
- 加減:若虛寒甚,可加附子為附子理中丸,增強溫陽之力。
-
參苓白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-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山藥、蓮子、扁豆、砂仁、薏苡仁、桔梗。
- 適用:脾虛濕盛,瀉下綿綿,兼神疲乏力者。
-
四君子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-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。
- 適用:脾氣虛弱為本,泄瀉不甚者,可作為基礎方加減。
-
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:
- 組成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、當歸、甘草。
- 適用:脾虛下陷,久瀉脫肛,氣短懶言者。
若兼濕滯,可加蒼朮、厚朴;若久瀉滑脫,可加訶子、肉豆蔻;若肝鬱乘脾,宜配合痛瀉要方加減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脾洩:《難經》云:「脾泄者,腹脹滿,泄注,食即嘔吐逆。」多指脾虛運化失常之慢性泄瀉。
- 五更瀉(腎瀉):雖於黎明泄瀉,但病機屬腎陽虛衰,與脾虛洩瀉有別。
- 暑溼瀉:發於夏季,瀉下急迫,屬外感濕熱,非脾虛所致。
脾虛洩瀉病程較長,調治需耐心,須注重日常調養,以配合藥物治療,方能固本培元,恢復脾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