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脾郁

脾郁為中醫「五臟郁證」之一,主要因情志不暢、氣機鬱滯,影響脾之運化功能所致。其病機多與肝氣鬱結相關,蓋肝主疏泄,若情志失調,肝失條達,則易橫逆犯脾,導致脾失健運,氣機壅滯,而形成脾郁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脾郁常見症狀為:

  1. 脘腹滿悶:中脘部位(胃脘)脹滿不舒,或有堵塞感,食後尤甚。
  2. 食慾減退:因脾運不健,胃納受阻,故見不思飲食,或進食後易感腹脹。
  3. 涎液分泌異常:脾主涎,郁則津液不化,可見口中涎多而清稀,或反之口乾少津。
  4. 四肢乏力:脾主肌肉四肢,氣機鬱滯則清陽不升,肢體失養,故見倦怠乏力。
  5. 其他兼症:或伴隨噯氣、大便溏薄或秘結,舌苔白膩,脈弦或濡緩。

病機分析

脾郁的核心病機在於「脾失健運,氣機郁滯」。脾主運化水穀精微,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情志抑鬱、思慮過度,或飲食失節,皆可損傷脾氣,使中焦氣機升降失常。肝氣鬱結亦常影響脾之功能,形成「肝鬱脾虛」或「肝脾不和」之證,進一步加重脾郁。

治療原則

治療脾郁,當以「健脾理氣、疏肝解郁」為主,佐以化濕、和胃之法。常用方藥如下:

  1. 藥物

    • 陳皮: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,擅解中焦氣滯。
    • 半夏:和胃降逆,辛開苦降,助脾運化濕濁。
    • 蒼朮:燥濕健脾,專治濕阻中焦之脘悶納呆。
    • 柴胡:疏肝解郁,助脾氣升發。
    • 香附:理氣寬中,調和肝脾氣機。
  2. 代表方劑

    • 逍遙散:疏肝解郁、健脾和營,適用於肝鬱脾虛證。
    • 香砂六君子湯:益氣健脾、理氣化痰,治脾虛氣滯之脘痞納差。
    • 越鞠丸:行氣解郁,統治六郁(氣、血、痰、火、濕、食鬱),若脾郁兼他鬱者可加減運用。

證候鑑別

脾郁需與其他脾胃病證區分:

  • 脾虛濕困:以肢體困重、舌苔厚膩為主,少見情志誘因。
  • 肝胃不和:以胃脘脹痛、呃逆噯氣為特徵,與情緒波動密切相關。
  • 食滯胃脘:多因暴食引發,脘腹脹痛拒按,噯腐吞酸,與脾郁之情志致病有別。

脾郁為中醫內科常見病證,其治療需結合整體辨證,調暢氣機,恢復脾升胃降之常,方可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