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脾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脾鬱的病證介紹

脾鬱,又稱脾氣鬱結,是指脾臟功能失調,氣機不暢所致的病證。主要表現為胃脘滿悶、食慾不振、肢體乏力等症狀。

脾主運化,主升清,主統血。脾鬱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**飲食不節:**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可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脾失運化,氣機不暢。
  2. **情志不遂:**長期抑鬱、焦慮、生氣等不良情緒,可導致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亦可導致脾鬱。
  3. **久病不愈:**正氣虛弱,可導致脾氣虛弱,運化失常,亦可導致脾鬱。

脾鬱的臨床表現

脾鬱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**胃脘滿悶:**常伴有噯氣、泛酸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
  2. **肢體乏力:**四肢酸軟無力,重者可出現浮腫。
  3. **面色萎黃:**神疲乏力。
  4. 舌苔白膩,脈象濡弱。

脾鬱的治療方法

脾鬱的治療以健脾理氣為主。常用中藥有陳皮、半夏、蒼術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。

脾鬱的預防措施

脾鬱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**飲食宜清淡:**少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**保持良好的心情:**避免情緒激動。
  3. **適當運動:**增強體質。
  4. **定期體檢:**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脾鬱是中醫常見的病證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