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漂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漂洩,又稱疾洩或注洩,是中醫典籍中描述的一種急迫性腹瀉病症,其特徵為排便急促、如水注般傾瀉而下。此名詞首見於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原文載:「其令流注,其動漂洩沃湧」,意指水氣運化失常時,人體可能出現如水流奔湧般的泄瀉症狀。
中醫理論解析
- 病機與五行關聯
漂洩的成因與水濕運化失調密切相關。根據《內經》理論,此症多因「土不制水」(脾土虛弱無力運化水濕)或「風木乘土」(肝氣過盛克伐脾胃),導致水濕下注大腸,形成急迫性腹瀉。五行中,「漂」字隱含水流急速之象,對應人體內水液代謝紊亂的狀態。 - 痛洩之說
部分注家提出「漂」通「動」,「動」引申為「痛」,故漂洩亦可能指伴有腹痛的泄瀉(即痛洩)。此類症狀常見於肝脾不調,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述「肝強脾弱,瀉必兼痛」,反映情志失調或飲食傷脾後的病理表現。 - 與其他泄瀉的區別
- 濡洩:大便溏薄、黏滯不爽,屬濕盛脾虛。
- 飧洩:完全不化,為脾腎陽虛。
- 漂洩:突出「急迫如注」,病性偏實,多與濕熱或氣機壅滯相關。
古籍與方藥參考
-
經典論述
《醫宗必讀》將泄瀉分為九類,其中「火洩」與漂洩部分特徵相仿,描述為「暴注下迫,肛門灼熱」,治宜清熱利濕,如葛根芩連湯加減。
《傷寒論》中「熱利下重」條文亦提及類似急迫症狀,以白頭翁湯主之。 -
證型與治法
- 濕熱下注:瀉下急迫、糞色黃褐臭穢,舌紅苔黃膩,宜黄芩滑石湯。
- 肝氣犯脾:腹痛即瀉、瀉後痛減,脈弦,可用痛瀉要方(白朮、白芍、陳皮、防風)。
現代中醫觀點
漂洩所述症狀,與現代醫學「急性腸炎」或「腸易激綜合徵」的部分表現相似。中醫治療注重辨證分型,針對水濕、濕熱或肝鬱等病機調整用藥,並強調調理脾胃氣機為核心。古籍中「漂洩」一詞的詮釋,不僅體現中醫對症狀描述的意象化思維,更蘊含五行學說與臟腑理論的深度連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