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內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內吊

證名,指陰囊腫痛牽引睪丸上縮之證候。首見於《外科大成》卷四,屬中醫外科與肝腎經病變範疇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寒邪直中肝腎二經,客於下焦所致。肝經循少腹、絡陰器,腎主二陰,寒性收引,侵襲經脈則氣血凝滯,經筋拘急,故見陰囊腫脹疼痛,牽引睪丸上縮如懸吊狀,痛甚連及少腹;待寒邪稍緩,氣血得通,則睪丸復位,疼痛遂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陰囊腫脹劇痛,睪丸上縮至少腹,痛引少腹。
  • 特徵:痛時睪丸上縮,呈「吊懸」之態;痛止後睪丸漸復原位。
  • 病勢:多驟發,與外感寒邪或足厥陰、足少陰經氣失調相關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 溫經散寒、調理肝腎 ,以疏解經筋拘急。

  • 主方:烏梅散(《外科大成》方,以烏梅、甘草、柴胡等斂肝緩急,散寒通絡)。
  • 配伍思路:可佐吳茱萸、小茴香溫肝腎、散下焦寒滯;或加川楝子、延胡索(金鈴子散)行氣活血止痛。

延伸病機探討
若遷延不癒,寒邪化熱或夾濕,可轉見陰囊紅腫熱痛,則需辨證改用 龍膽瀉肝湯 清利濕熱。此證與「疝氣」有別,後者多因氣滯或濕熱下注,而「內吊」特重寒邪收引之象,臨床須細察。

文獻溯源
《外科大成》詳載此證屬「陰疸」類,與「外吊」(陰囊外腫)相鑒別,明代《瘍科選粹》亦提及「陰縮腹痛」類似證治,均強調肝腎虛寒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