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斷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斷泄

證名,指筋骨萎縮、肢體痿廢不用之證,又稱「斷絕」,屬「痿躄」範疇。此證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》,原文載:「味酸則傷筋,筋傷則緩,名曰泄;鹹則傷骨,骨傷即痿,名曰枯。枯泄相搏,名曰斷泄。」意指過食酸味損傷筋脈,導致筋弛緩而為「泄」;過食鹹味損傷骨髓,致使骨弱而為「枯」。二者相合,筋骨俱傷,則成「斷泄」,表現為肢體痿弱無力,甚則功能喪失。

《金匱要略心典》進一步闡釋:「枯泄相搏,即筋骨並傷之謂。曰斷泄者,言其生氣不續,而精神時越也。」指出此證不僅為筋骨病變,更涉及肝腎內傷,導致精氣不續,神機失守。此外,文中提及「營不通而衛不行者,病在陰而及於陽也」,強調斷泄之病機由陰分(肝腎)累及陽分(營衛),使氣血運行澀滯,筋骨失養。

從中醫理論分析,斷泄與「肝主筋」、「腎主骨」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肝血不足則筋失濡養,腎精虧虛則骨弱不堅,二者互為影響,終致肢體痿廢。此證常見於慢性虛損性疾病,或長期飲食不節、過嗜五味,損傷肝腎所致。

相關證候

  • 痿躄:泛指肢體痿弱不用,與斷泄同屬痿證範疇,但痿躄多偏重於下肢痿軟,而斷泄強調筋骨並傷、精氣斷絕之病機。
  • 骨枯髓減:腎精虧耗所致,與斷泄中「骨傷曰枯」相類,但未涉及筋緩之「泄」。

治療方向
傳統中醫治此證,多以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為主,輔以調和營衛、通絡起痿之法,如選用虎潛丸、地黃飲子等方劑加減。然具體辨治需依患者體質及兼證而定。